導讀
中美日前發表應對氣候危機的聯合宣告,標誌著近期陷入困境的兩國關係取得可喜進展。開展氣候行動,推動低碳轉型已成為各主要經濟體的共識。中美氣候合作可以為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開個好頭,也有利於促進世界合作共贏。
中美雙方近期發表的《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宣告》無疑是一個可喜的進展。回想2015年,中美合作對於《巴黎協定》談判的成功至關重要;而如今,中美再次攜手對於順利貫徹《巴黎協定》亦不可或缺。
較之2015年,今天的氣候變化形勢更加嚴峻,氣候危機持續深化,並大有加速之勢。地球平均氣溫過去每十年上升約0.2攝氏度,但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間,升溫趨勢加劇,差不多每十年升溫約0.3攝氏度。地球現在的氣溫要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2攝氏度,並且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跨過1.5攝氏度的門檻。
開展應對氣候問題的全球行動勢在必行。幸運的是,當今世界上大多數主要經濟體都已認識到了這一基本事實。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美國等方最近紛紛做出承諾,要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其中中國的目標是在2060年前。
我相信各主要國家不久就將認識到,世界可以而且應當加快實現零排放目標,起碼可以提前到2050年。為什麼說這一步伐很可能加快呢?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氣候威脅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加兇險;第二,實現淨零排放的技術手段也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加豐富。
氣候變化引發了多種自然災害,颶風、乾旱、洪水、熱浪以及森林火災正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危險。尤其令人不安的是,由於格陵蘭和南極冰蓋部分脫落,全球海平面可能會整體上升數米。如此大規模的海平面上升對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
與此同時,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其實並不像人們一直以來認為的那樣困難。在本世紀中葉之前,技術進步將推動世界資源結構由化石燃料向零碳能源過渡,和國民收入相比,這一能源轉型的成本並不算高。問題的關鍵在於,所有主要經濟體都應當規劃出一條明確的零碳能源過渡路徑。
全球要實現碳減排,關鍵要走好以下六步:
第一,所有新建發電設施應當建基於零碳排放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核能,地熱等新型能源,而依靠化石燃料的傳統發電廠應逐步淘汰。
第二,交通運輸應電氣化,用電動車替代燃油車。
第三,取暖和做飯也應從燒煤、燒氣改為用電。
第四,清潔電能應當被用於生產其他用於工業用途的綠色能源,例如氫能。
第五,應發展智慧電網等數字技術,以節約能源。
第六,人們應改變飲食結構,多攝入植物蛋白,少攝入動物蛋白,這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也可以減少環境壓力。
最近發表的《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宣告》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中美雙方共同承諾,在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之前,制定各自旨在實現碳中和的長期戰略。根據《巴黎協定》,各國應提交不同於短期國家自主貢獻方案的“長期”發展戰略,並且應說明他們如何實現零排放的具體工作路徑。
未來幾個月,中美兩國政府將制定各自的長期戰略,它們很可能會得出兩個主要結論:首先,電力部門實現零排放並不像現在所設想的那麼難。其次,轉型的速度也將比他們現在所設想的要更快。中國承諾將在2060年之前實現零排放,但我相信,專家進一步分析後便會發現,2050年之前實現零排放也是可行的,而且對中國和世界都是有益的。
中國處於向零排放模式快速轉型的有利位置,因為它在一系列重要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水平和製造能力,如光伏、風電、水電、遠距離高壓輸電網、5G、人工智慧、電動汽車、電池等。另外,在“十四五”期間,中國還將加大關鍵技術領域的資源投入,這將使其能夠以更低成本、更快實現低碳轉型。
誠然,如何讓那些對碳能源依賴過高的地區和勞動力實現低碳轉型,是中美兩國均面臨的難題。然而要說轉型,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的成功經驗還多。中國在兼顧包容性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快速的結構性轉型,在城市化和勞動力市場的重大結構轉變過程中,中國的極端貧困發生率在過去30年間從80%一路下降,最終成功實現“清零”。
另一件令我欣慰的事就是,最新的中美聯合釋放了兩國將合力助推今年10月將在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大會成功舉辦的訊號。美國目前還不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我希望拜登總統能將這份公約送交美國參議院審議,讓美國成為該公約的正式成員。《生物多樣性公約》所倡導的土地可持續利用,不但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而且與實現零排放密切相關,因為不可持續的土地開發是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美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的共同承諾,應當為兩國在其它多個領域的積極合作開個好頭。中美也好,世界也罷,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攜手共進,世界合作共贏,其結果必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責編 | 劉夏編輯 | 張釗 鄭博臨(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