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為\"製造強國\",離不開機床的發展。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探索機床之旅,到如今已過了六十多年時光,經歷過黃金髮展期,誕生\"十八羅漢\"機床企業,大連、瀋陽兩家機床邁入過世界前十。
十多年前,我國就誕生了5000多家機床企業,有700多萬臺機床,從數量上來看,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如今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床需求國。
按理來說需求巨大,機床行業發展應該非常迅猛才是,然而事實剛好相反,自從進入2010年以後,機床行業發展速度變緩,大連、瀋陽也掉出世界前十,與德國機床等代表著機床行業領先技術的企業,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總得來說,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我國機床行業現狀:即陷入了低端混戰,高階失守狀態。那麼我國與德國機床的差距到底又在哪裡呢?
低端混戰高階失守前路艱險據相關資料顯示,早在1980年我國就擁有283萬臺機床,只不過其中粗加工機床就佔了43%,精加工機床只有10%,到了2018年我國已經有了700多萬臺機床,但粗加工機床仍舊佔比超過40%,精加工機床則比之前的更少了,竟然不到10%。
很明顯,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機床業仍舊以中低端市場為主,在高階精加工機床市場則毫無進展。
數控機床是技術型產品,大多靠核心技術搶佔市場,所以整個行業呈現出少數幾個寡頭企業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上千家小企業瓜分小部分市場,在利益分配上也是寡頭企業佔據優勢。
而其他小企業大多透過生產製造過程盈利,利潤水平非常低,再加上機床市場本身就不是塊大蛋糕,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所以低端市場整體混戰嚴重。
再反觀我國的高階機床市場,隨著科技的更新迭代,市場對高階機床的需求正在逐步攀升,但國內供貨能力卻嚴重不足,對進口機床的依賴一度超過90%,市場長期被歐美等一些國家的企業壟斷,僅有少數產品在精度方面,能夠與西門子等一些產品相比。
饒是如此,在使用年限、產品效能以及穩定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一般來說,高檔機床的核心技術在一些關鍵部件和工具量儀方面,它們往往決定一臺機床的最終效能和質量,而我國在這一方面技術還是很薄弱,僅憑自己的力量生產出所有配件,還是很吃力,所以不得不從外國高價進口關鍵功能部件。
但當地卻規定出口加價16-18%,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更有甚至重要的產品根本不賣,我們連自己加工都做不到,再加上自主研發成本過高,嚴重製約了我國機床在高階市場的發展。
長此以往,不但國內機床企業舉步維艱,國家面臨技術壁壘,還給國外機床企業提供了大量機會,讓它們在國內賺得盆滿缽滿。
僅2018年,我國機床行業進口貿易達146.33億元,比2017年同比增長18.2%,試想一下,如此大的市場蛋糕,如果國內機床企業能自己吞下,整個行業的發展又是何種情況呢?
所以,從整體來說,當下我國機床行業發展仍然不太樂觀,自主創新,爭奪高階市場迫在眉睫,這也是一條艱難的路。
中德之差緣何如此巨大看完國內市場,我們再將眼光放到國際市場,德國是國際機床行業中的一個閃耀明星。
德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機床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其產業也在世界頂尖水平,早在2018年便有人預計,德國機床在本國國內和海外市場,訂單量都將實現10%的增長,整個機床行業產值將增長3%,約為148歐元,正處在快速增長階段。
我國的裝置因為材料基礎科學等方面與國外有差距,比如我國的鋼產量很大,卻在國內無法制作出滿足機床需要的優質絲槓,以至於國產機床在穩定性、可靠性以及效率方面與國外相差很大。
比如國外機床1秒鐘就能加工一個產品,而我國機床可能需要1.5秒才能加工一個產品,雖然只有0.5秒之差,在技術上卻是天差地別,如今國內也有企業在致力於研究高階機床,但核心技術仍然在德國或日、美等國家手中。
難怪曾有知名企業負責人坦言:\"高階機床技術製造,我們與德國差了15-20年的距離。\"
如果仔細研究德國機床行業的幾個代表性企業,會發現他們都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企業。比如德國通快TRUMPF集團,屬於全球製造技術領域主導企業,成立於1923年。
正因為歷史悠久,紮根足夠深,才讓德國機床行業有領跑世界的可能。正如某位行業前輩所形容的,機床行業是一鍋\"老骨頭湯\",要熬得久,才能熬出精髓。
換言之,不管是企業、還是從業者,都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德國的家族企業正具有這樣的優勢,不但企業掌舵者在位時間夠久,一些企業骨幹成員的助手等也在一代一代的延續著,這些人圍在一起,潛心鑽研,不但研究出許多先進技術,連研究體系都很完善。
再反觀中國國內機床行業,領導一茬接一茬的換,思路也會隨之改變,而且人們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大成就,這不符合行業的發展規律,總得來說,還是缺少技術積累。德國某著名公司,200多人中有75%是研發工程師,可以將數學、機械、IT等相結合。
而我國機床行業算是冷門領域,普通從業者工資低,工作環境差,吸引力遠不如金融、網際網路等行業,缺乏年輕新鮮血液注入,僅靠技術骨幹支撐,一旦國外機床企業在當地建廠,開出較高的工資待遇,連骨幹也容易流失,人才流失也是行業發展陷入窘境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說,中國與德國在機床行業差距如此大,一方面是我國發展緩慢,又缺少技術積累;另一方面則是人才流失嚴重,創新能力不足,再加上外部惡劣的競爭環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國產機床路在何方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並不是說我們就沒有崛起的機會,實際上這些年我們也有了不少進步,我國的機床工業總產出佔世界總產出四分之一左右;各個企業也在尋找新的機遇。
比如大連光洋機床一直在致力於發展高階五軸機床,而且在控制系統、轉檯等關鍵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有一批技術精英堅守在機床行業,為機床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那此情此景,我國機床行業的發展之路在何方呢?
首先是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目前機床行業大多在中低端市場競爭,而高階市場有著巨大的空缺,所以整個行業要調整產業結構,在高階技術上多發力。
其次是以創新為本,搭建企業的創新體系。不管前路如何艱難,自主創新都是必須要行的一條路,所以不但要研發新技術,更要搭建適合的研發體系。
國家在企業的創新路上,也要給予政策、財力等多方面的支援,只有在國家的扶持下,機床行業才能穩步發展,尤其是在企業自身能力無法觸及的領域,國家應該多加支援。
最後是品牌宣傳,增加使用者群體對國產裝置的信心。其實我們國家也有一些高階機床,只不過使用者群體已經習慣在國外購買裝置,對國產機床缺少信心,所以一些在相關領域取得成績的企業,還是應該多宣傳產品,讓使用者更瞭解產品,增加信心。
總之,前路雖險,但鼓足勇氣,一往無前,相信未來的某一天,中國機床也會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