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何正確看待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訪著名傳染病學專家盧洪洲教授

由 司空梓瑤 釋出於 科技

盧洪洲表示,出現疫情後,對密切人群、高危人群進行大規模的核酸篩查是早期發現感染患者的重要手段。 盧洪洲教授供圖

中新網上海1月27日電(孫國根 陳靜)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民眾關注。人們對“多樣化”的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優勢、不足有很多“疑問”。記者27日採訪了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醫療救治組專家、境外抗疫醫療專家組後方支援團隊專家、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著名傳染病學專家盧洪洲教授。

一.有關核酸檢測

記者:核酸檢測發現本輪西安、河南禹州疫情均超10輪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盧洪洲:出現疫情後,對密切人群、高危人群進行大規模的核酸篩查是早期發現感染患者的重要手段,核酸檢測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發現在過去與新冠病毒的鬥爭的兩年時間裡,隨著疫苗的普及以及病毒自身的進化,新型冠狀病毒已變得“很聰明”,其特徵在不斷髮生重要改變,比如無症狀感染者的隱匿性感染越來越多、病毒的傳播性也越來越強,同時在篩查過程中一些確診前多次檢測陰性病例也時有報道。在這種情況下,在篩查的頻率和規模上有所調整,目的是更快、更好地控制疫情的擴散。因此,根據國家最新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是確診患者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策略。

盧洪洲指出,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入侵的病原體的控制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此個體之間的排毒規律存在差異。 盧洪洲教授供圖

記者:在重點人群中,比如上海的奧密克戎感染者是在14+7的最後一次檢測才確診,鄭州也有一病例7天做7次核酸後才確診的案例,為什麼會有連續的假陰結果?

盧洪洲:準確地說,這種情況並不是假陰性結果。因為天然免疫是人體抵禦病原體感染的第一道防線,當人體的免疫系統感知到外界病原體入侵時會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抑制病毒或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複製,只有在突破這道防線後才能建立感染,病毒載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被檢測到。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入侵的病原體的控制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此個體之間的排毒規律存在差異。現在隨著疫苗普及,多數人群在天然免疫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體液免疫來對抗病毒的感染,因此病毒建立感染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這就直接影響了感染者的確診時間。

記者:在非重點人群中,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一些出差頻率較高的低風險人群,幾乎天天都在做核酸,並且精準到48小時內的有效期,醫療機構門診、住院也提高了檢測頻率和要求。核酸檢測為什麼越做越頻繁?

盧洪洲:中國現行的防疫政策有效控制了新型冠狀病毒在國內的流行和傳播。但是由於國外疫情的廣泛存在,人員和進口商品為媒介的輸入性風險是持續存在的。最近北京、珠海以及深圳疫情的流調資料都顯示確診病例可能經由境外物品感染病毒,且多數病例是在例行核酸檢測過程中被發現的。此外,核酸檢測是一種“進行時”檢測,只能代表取樣時的健康狀況。當體內病毒濃度不夠或是取樣手法不規範時,都有可能出現檢測不到的情況。因此,現行的核酸檢測政策能夠最大限度地配合我國的“動態清零”政策。

記者:在多輪疫情中,整個核酸檢測體系雖頻率越來越高,但檢出率和靈敏度在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盧洪洲:隨著核酸檢測技術的發展,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越來越高,目前很多廠家的試劑盒靈敏度相對於初期都有顯著提升。所謂的漏檢和假陰性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因為試劑盒的靈敏度造成,而主要原因還是個體之間的排毒差異以及可能存在的取樣質量問題。我們醫院的團隊在疫情的早期系統對比過不同呼吸道樣本用於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準確性,結果表明在採集樣本用於核酸檢測時,優先採集痰液,其次為鼻拭子。單純使用咽拭子樣本用於病毒篩查有可能出現假陰性。隨著疫情的持續,民眾的主動防控意識在不斷提升,除了常規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主動接種疫苗以外,大家也對一些可能存在感染風險的高危行為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會及時主動的參加核酸篩查和上報。這對我們更好地控制和應對疫情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記者:15日,國家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發文要求推廣20混1的核酸檢測,從單檢、到5混1、10混1再到20混1,為什麼會越混越多,這樣做的優勢和弊端是什麼?

盧洪洲:混檢是顯著提高核酸篩查效率和控制成本的最好方式。目前混檢的取樣方式是將多個受檢者的樣本採集到同一個取樣管中,然後提取核酸進行下一步的熒光定量PCR檢測。因此,從技術角度講這樣不會降低核酸篩查的靈敏性。隨著目前篩查規模和頻率的增加,混檢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提高篩查效率和控制篩查成本。20混1更加適用於大規模人群核酸篩查工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對我們混檢取樣管的更新和核酸檢測人員在核酸提取前的樣本預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有關抗原檢測

記者:目前,歐美、澳大利亞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均開始了以抗原檢測為核心的防控策略,這些策略是基於什麼樣的科學原理?這些國家有哪些必備的支援條件?這樣的策略有哪些風險?中國不啟動抗原檢測是出於哪些考量?

盧洪洲:相對於核酸檢測,抗原檢測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優勢,使普通民眾可以非常方便地實現居家檢測。目前,歐美、澳大利亞、日本等地區新型冠狀病毒仍在大規模流行,受限於人力、物力成本等因素,核酸檢測能力無法滿足疫情防控的需要;此外,國外對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管控措施以居家隔離為主,因此抗原檢測成為他們的主要檢測手段。儘管一些新技術在抗原檢測試劑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靈敏度,但是仍然是顯著低於核酸檢測方法的,通常只能檢出強陽性樣本,有一定的假陰性率。在此情況下,必然存在漏檢的情況。目前,中國核酸檢測能力強,能夠滿足當前疫情防控策略的需要,因此目前還是以核酸檢測結果為準。

記者:在整體流行率較低的中國,抗原檢測的結果是否可信或具有可參考意義?考慮到抗原檢測的便捷性,假設綠碼人群以抗原自測陰性結果為由,就醫、出行、進入公共場所,是否具有可行性?

盧洪洲:可靠的抗原檢測試劑盒其陽性結果肯定是可信的,好的試劑特異性為99%。但按照我國目前的防控指南,核酸檢測仍是金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抗原檢測為陽性時,仍需核酸檢測確認;同時,受限於抗原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問題,必然會漏掉一部分病毒載量較低的感染者。我認為在我國現行的防疫政策下,還不適於以抗原自測結果作為就醫、出行和進入公共場所的依據。

記者:對於輕症為主、家庭續發率高的奧密克戎來說,抗原策略是否具有優勢?抗原檢測本身能夠為我們現在核酸為主的篩檢體系提供哪些補充?在中國補充抗原自測是否有必要?

盧洪洲:基於抗原檢測的優勢,使用抗原檢測試劑盒進行自測能夠幫助我們快速發現一些感染者,也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核酸取樣過程中可能的暴露風險。由於國外很多地區核酸檢測能力的限制,以及確診患者的管控策略,抗原檢測能為他們的疫情防控提供很好的補充。但是,基於目前中國“動態清零”的政策以及我們的核酸檢測能力,目前還沒有必要在我國廣泛推廣抗原自測。如果民眾自覺有暴露和感染風險,應該及時到相關機構進行核酸檢測。當然,未來隨著我國防疫政策的變化,抗原自測很有希望作為核酸檢測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