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定價無標準等問題 知識付費市場需破解監管難題

本文轉自【工人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線上知識付費發展帶來機遇。知識付費市場在迅猛發展的同時,還存在定價無標準、內容良莠不齊、盜版侵權多發等問題。

今年春節期間,北京白領賈楠在某微信公眾號的推薦下,花99元“優惠價”購買了一款講解理財知識的線上微課。她發現,課程內容非常“水”:“講師沒有什麼過硬的資歷卻被包裝成精英人士,內容基本搬運自入門級的財經書籍。”微課線上社群裡還不斷推薦收費更高的進階課程,讓賈楠覺得被“套路”。

目前,知識付費主要有打賞、付費會員、付費社群、付費個性化諮詢等多種付費形式,各類產品定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業界並沒有規範性的定價標準。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範明志認為,這些不同型別的知識付費都是提供資訊服務的行為,而這種交易方式的“致命弱點”,就是雙方資訊的不對稱。“知識資訊是難以估價的,而對於資訊的內容如何,是否與付費在權利義務上對等,則不可能制定出具體的標準。”

內容同質化、內容注水、良莠不齊等問題凸顯,導致使用者付費購買後,發現買的是“劣質商品”而覺得“被坑”。

記者在某線上課程公眾號上看到,熱賣課程有不少宣稱“在家做副業快速賺錢”“流量紅利變現技巧”,講師多被包裝為“大V”、業界明星,難以考察其真實資質。此外,平臺對內容生產者監管的缺失還會影響內容的健康。此前,某知識類社群APP,就因為縱容群主在付費群內分享涉黃內容而被下架整頓。

知識付費領域的盜版侵權問題也爭議不斷。公開報道顯示,在電商平臺和QQ群裡,有不少店家將知識付費的產品、音訊進行復制,並低價打包拿去二次販賣,甚至形成灰色產業鏈。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表示,如果沒有版權或者沒有經過版權的授權,透過付費方式進行銷售或傳播就構成版權侵權。範明志則指出,知識付費方是否有權任意使用、處置所得到的資訊,涉及著作權、商業秘密、名譽權、隱私權等問題。但在當前的知識付費平臺上,沒有看到相關的規則。

針對知識付費市場暴露出來的問題,法律人士建議,消費者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費、科學消費;權利人要增強版權保護意識,採取諸如投訴、舉報、訴訟等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知識付費平臺也要健全版權保護機制,採取技術手段和人工手段及時處理平臺上存在的不良內容;監管者要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管力度,為廣大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服務。

文/於靈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75 字。

轉載請註明: 存定價無標準等問題 知識付費市場需破解監管難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