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公司CEO馬斯克20日表示,該公司不會向美國政府提供其車輛在中國或其他國家收集的資料。外界普遍認為,這是馬斯克首次對有關特斯拉電動汽車被懷疑具有間諜功能的訊息作出的回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21日普遍認為,特斯拉遭到的質疑是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時面臨的安全困境。專家們表示,面對技術發展,政府需要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立法,加強規範。同時行業需要確定各類標準,界定和保護使用者隱私,確保人工智慧技術不被濫用和誤用。
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馬斯克20日在論壇影片連線時表示,特斯拉在美國或中國的公司不會收集敏感或私人資料,然後與美國政府分享,他保證中國客戶的資料會得到充分保護。“如果特斯拉用車在中國或者其他地方從事間諜活動的話,那肯定就寸步難行了。”
外界注意到,馬斯克之所以如此鄭重撇清間諜嫌疑,是因為特斯拉的車載感測器能記錄周邊位置的視覺影象,進而可能獲得有關用車時間、方式和地點,以及駕駛人員的個人資訊等。網際網路上還有網友擔憂,隨著特斯拉電動汽車在中國的銷量持續增加,每一輛特斯拉電動車都在行駛中不間斷地收集道路資訊,如果對其進行大資料分析,後果可能非常嚴重。“例如一支導彈部隊在轉移過程中被路過的網友拍攝了影片或照片發到網上,只能證明該部隊曾出現在某地,洩密程度還不算嚴重;但如果是沿途有多輛特斯拉電動汽車經過,透過對它們車載感測器收集到的資訊進行大資料分析,就可以精確地獲知該導彈部隊的出發和目的地、具體行動路線、準確轉移時間等。”
為何特斯拉電動車要配備如此多感測器?作為智慧汽車的重要標誌,特斯拉長期以來一直大力宣傳該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突破。根據特斯拉中國官網對Model S Plaid版的介紹,該車裝備有前置、側方和車尾攝像頭,視野範圍達360度,前置雷達可探測前方較遠距離的障礙物;超聲波感測器負責探測附近車輛以降低碰撞風險,輔助泊車。特斯拉官方微信還詳細介紹“哨兵模式”:“當鎖車並掛上駐車擋時,攝像頭和感測器將保持開啟,隨時拍攝可疑活動。”
此外,針對“特斯拉透過車內攝像頭監控車主”的討論,特斯拉中國說明稱,特斯拉使用者使用的車輛不存在透過車內攝像頭侵犯使用者個人隱私的行為,“所有中國市場上的特斯拉車輛均未開啟車內攝像頭”。
一名自動駕駛技術的專業人士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都是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感測器,只是因為兩者物理特性不一樣,所以運用的場景不一樣,它們之間是互補協作關係,攝像頭用來做物體的識別,而毫米波雷達更適合用來測距離。但“不論是攝像頭還是毫米波雷達採集到的資訊都有地理相關的資訊。”
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智慧汽車的發展帶來的一些問題是比較複雜的。和普通汽車不同,智慧汽車在道路上行駛對道路、所在位置等各方面的資訊採集都關係到安全問題。
2020年11月27日,伊朗高階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的座車行蹤暴露後,在首都德黑蘭附近遭遇“武裝恐怖分子”襲擊身亡。項立剛稱,假如這名伊朗核物理學家乘坐的是自動駕駛汽車,“恐怖分子”可能更容易透過技術手段獲得其位置等關鍵資訊。因此對於智慧汽車的這些資訊,到底誰有權知道,資訊儲存在何處,誰來進行管理等問題,不只是特斯拉一家企業面對的事情,而是迫切需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逐漸形成立法和要求。比如說,一家企業採集了資訊,其安全等級、安全管理模式等必須有所規定。“以前網際網路採集使用者資訊時,最初沒人管理,後來對一些企業做出要求,把這些資訊儲存在中國,例如放在雲上貴州,而不能放在國外。”
另一名從事自動駕駛的研究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智慧汽車一般配置了高精度定位感測器,理論上可以採集高精度地圖。“但大規模高精度地圖採集現在只有有資質的企業才能製作,透過有資質圖商獲得特定區域高精度地圖,則可以使用,這個特定區域一般也是該城市的自動駕駛示範區。”
該研究人員表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加大應用,需要部署更多感測器對駕乘人員進行識別和檢測。但如果透過車內部署攝像頭來獲得駕乘人員的狀態資訊,則需要慎重考慮。“私有車輛座艙內部是典型的私人空間,如果只是識別人臉狀態,有許多光電感測器和技術可以獲得駕乘人員姿態特徵,不必一定用攝像頭。如果非要用,企業至少要明確證明車內資訊只留在車內服務,而不被收集和上傳到雲端。”
對於自動駕駛等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安全困境,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綜合而言,配套的法律、法規、監管必須到位,個人資訊、主要是影象資料的保護要有多種技術手段,國家安全的維護要有更為先進的干擾反制技術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