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特任王奉超教授,獲得科研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中國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學。
但是許多人卻未必能夠說出該校的一些詳細情況。在中國科大,有這麼一個實驗室——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計算力學實驗室,該實驗室科研方面取得新進展。
據悉,中國科技大學的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奈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並且將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值得一提的是,安德烈·海姆教授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該項研究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而且還建立了奈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該方程的適用性擴充套件到了亞奈米。換句話說,這也是基礎理論方面的一次突破,對於應用方面將會產生不小的作用。該研究不僅為理解奈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且還將在製藥、食品、微電子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可以說,這是一次完美的國際合作,安德烈教授團隊負責實驗,中國科大的團隊負責建模解釋實驗結果。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大的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研究生,這支年輕的團隊在科研方面不斷地努力,才取得如此的成績,可以說也是中國科研的未來。
科研方面的每一個成績,實際上都來之不易,這都是他們日夜奮鬥的結果。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都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不過,科研是一種“孤獨”卻“有樂趣”的事業。每一個科研人員都必然會經歷坐冷板凳的經歷,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科研工作,其實一旦轉化,將會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正是應該科研需要轉化,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導致有些人可能盲目追求這種價值,而忽略了眼前看似“無用的科研”。
筆者以為對於科研,應該保持一種純粹之心,不要被“金錢”所左右,中國才能夠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改變當前中國科研所面臨的困境。
當然,僅有純粹之心,還遠遠不夠。這需要社會的方方面面給予寬容。在許多時候,我們總是將一些熱愛科研的人員稱為“書呆子”,甚至有些被誤解為“高分低能”。誠然,他們可能不是生活中的全能,他們可能不會彈鋼琴,他們也可能不會跳舞,但是他們可以在實驗室中做好科研,難道這不夠麼?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這才是國家強大的根本。
因此,我們要摒棄“書呆子”這樣的觀念,不是會“彈鋼琴”就不是書呆子,也不是不會“彈鋼琴”就是書呆子,作為科研人員或許能夠有興趣愛好固然“更好”,但是沒有“其他愛好”,也應該“不錯”。
上一代人的“書呆子”標籤,打擊了一些專注於科研的人員。這一代我們應該做出改變。
從中國科大的科研團隊來看,他們的確很年輕,也是科研人員未來的潛在力量。這些年輕的科研人員或許是素質教育下的成功案例,能夠在青年的時候,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值得人們稱讚。
可惜的是,當前的家長將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視為了素質教育。然而,或許素質教育的核心,應該更傾向於引導和幫助孩子找到自我,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來,而不是成為了等待命令的機器。換句話說,素質教育應該重在喚醒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不是讓其掌握更多的技能。
也許,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湧現出更多像中國科大這樣的優秀年輕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