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網際網路指北
中影片的概念在最近一段時間被頻繁提起,以網際網路的造詞能力,中影片更像是一個新詞。
事實上,和以往被造出來的新概念不同,這一次在中影片上加緊探索的,不是那些為了殺入市場的新勢力,而是那些已經在影片領域獲得了極大成功的老玩家。
例如,2019年6月,芒果tv獨家上線了一部平均片長6分鐘,共24集的自制微劇《請和男護士戀愛吧》。之後,芒果TV又相繼上線了《妄想少女MOMO》《如意婚紗店》,逐步向微劇領域進行探索。2019年8月,愛奇藝極速版上線,這個以AI推薦技術為基礎,以影視剪輯類短影片為核心內容產品正式宣告愛奇藝發力中影片領域。
在長影片向下相容的同時,短影片玩家也開始逐漸向上相容。例如,抖音從2019年開始逐步放開了使用者的影片拍攝時長。2019年8月,抖音宣佈逐步放開15分鐘長影片許可權。在這之前,抖音使用者拍攝影片都是15s,而如果想拍攝1min以上的影片則需要粉絲數達到10萬以上。
同樣,在短影片領域獲得成功的快手也從2019年7月份開始,逐漸向一部分使用者開放了5-10分鐘的影片錄製時長內測,而且快手也表示,這一許可權也將在未來全面開放。
所以說,從長影片到短影片,中影片的概念讓這些影片領域的既得利益者進行如此密集的嘗試,說明中影片顯然並不是無的放矢,尤其是抖音快手這種被認為吃盡了短影片紅利的企業來說,則更是如此。
什麼是中影片?相比起最近流行起來的“中影片”,人們對於影片行業裡的另外兩個概念“短影片”、“長影片”明顯有著清晰且量化的概念。
比如從一個使用者角度來說,當我們提起短影片的時候,很容易直觀地描述出它們是類似於出現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常見於豎屏形式展現的,內容時長大致在30s到5min以內,可以在手機等移動播放裝置上播放的比較輕量的影片內容。
相應的,提起長影片,人們通常指的則是那些需要橫屏表達的,時長在45min以上的,以電影、電視劇為核心的,重量級、高成本、較複雜內容編排的影片內容。
但是,我們現在來看這樣幾張影片截圖,注意截圖中的影片時長。現在請問大家,你覺得這段影片應該怎麼定義,是長影片還是短影片?
答案顯然都是無法概括,更不適用於兩類中任何一類的運營策略,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中影片,它就是指在短影片和長影片中間,時長在1min到30min以內,透過橫屏的方式展現,並以UGC或者PUGC內容為核心的影片內容形式。
換句話說,“中影片”這個概念“新歸新”,實際上作為“趨勢”或者“現象”,實際上已經在影片行業裡存在已久了。
並且如果從趨勢層面上來說,“中影片”或許才是那個長期被忽略但潛力無限的趨勢。
首先就內容產業的發展來說,內容顯然總是向著精品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這種趨勢,既是內容創作者對於創造更深度、更優質內容表達的需要;也是市場和廣大內容消費者,對於更豐富內容消費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趨勢下,無論是以公眾號為主的圖文還是如今的短影片皆是如此。
而隨著這種精品化和專業化的內容表達,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知識性內容的興起,曾經短影片15s到1min的時長在娛樂和創意表達上具有優勢,但在深度內容的闡述上顯然不太夠用;而長影片又因為製作成本過高,使用者注意力和消費場景等各種原因而很難在非影視內容方面得到普及。因此,中影片也就有了很大的需求空間。
以國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影片平臺YouTube為例,在其當前超52億的影片存量中,前25萬個頻道里影片平均長度為13~14分鐘。而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影片平臺,YouTube當前總使用者數超20億,每日觀看影片總時長超10億小時,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影片的巨大潛力。
當然,在國內,中影片其實也不是一個憑空創造的新概念。因為早在2010年前後,中影片就已經爆發過一次類似百團大戰故事。只是那個時候,中影片還不叫中影片,並且後來也因為客觀環境等多種原因沒有成功。
當然,對於影片行業的發展來說,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中影片有前世也有今生在國內,中影片雖然是一個新詞,但中影片的模式卻在很早以前就在國內有過實踐,只不過由於當時的市場環境並不成熟,因此即使許多人早已意識到了中影片的價值,也最終沒能將其發展壯大。
而講起國內的中影片發展,還得從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網站YouTube說起。
2005年,YouTube在美國創立。這個主打上傳(Upload)、觀看(Watch)、分享(share)的網站因為解決了人們影片分享的難題,所以在短短一年之內就積累了超過4000萬部影片,日均DAU也達到600萬,成為了當時全球最大的影片網站。
2006年,YouTube以16.5億美元的天價賣身Google。初創公司、成立一年、16.5億美元,這些資訊無不刺激著當時國內外前赴後繼的創業者。
事實上,在YouTube創立同期,相同的創意模式也在國內同時萌芽。2005年4月,國內第一個影片網站土豆網創立;此後,優酷、56影片、搜狐影片、酷6影片、六間房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但另一方面,就在創業者帶著風投爭著想要成為中國的YouTube的時候,一些更現實的問題去被人們選擇性的忽視了。
例如,到2005年,美國可錄影裝置的家庭滲透率已經接近50%,到2010年,美國數碼相機和數碼攝錄機的家庭滲透率分別達到64%和54%。而在同一時期,數碼相機和DV在中國家庭的普及率卻不及美國家庭的十分之一。
同時,基於UGC的影片製作和分享,還面臨著諸如網站頻寬成本、使用者影片製作裝置和PC的普及、網際網路廣告變現模式並不成熟等現實問題。
據網際網路創業者BLUES在文章中回憶,酷6影片曾一年投入1億元來購買頻寬,而作為影片製作和觀看的個人PC也是到2009年之後才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而在這之外,據CNNIC的一次調研資料顯示,到2009年,相比於網際網路UGC影片,對當時的中國使用者來說,電影、電視劇才是網路影片內容的主要選擇。
就那個時候的國內市場環境和使用者需求來說,國內似乎真的並不需要一個YouTube。因此當人們終於想清楚了這個問題之後,那些曾經致力於成為中國YouTube的中影片的玩家就開始紛紛尋求別的出路。
而為了迎合市場,大概是從2009年開始,曾經執著於UGC內容的中影片玩家也紛紛開始加大PGC內容的投入。而到2010年往後,隨著BAT的下場,在巨頭和資本的加持下,以電影、電視劇等重版權的PGC內容成為影片行業的新趨勢。
與UGC不同,PGC顯然具有更高的內容成本,特別是在版權愈加規範的時候,在內容成本的壓力下,早期經歷過廝殺的影片玩家紛紛出局,影片行業重新洗牌。而當所有的硝煙散盡,背靠巨頭的優愛騰成為這個時代的倖存者,開始重新講起了對標Netflix的新故事。
當然,從YouTube到Netflix,對國內影片行業來說,或許是一種新的成功。但這裡面,更多的還是受制於客觀環境的無奈。畢竟,從2010年往後,隨著第四代通訊技術和智慧手機的普及,國內影片行業又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2011年,快手作為國內第一款短影片應用上線,短影片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到2016年,隨著抖音的出現,短影片開始成為一種真正的潮流受到廣大使用者的喜愛。
與此同時,曾經限制中影片的發展的客觀條件也逐漸被打破。5G、智慧手機的普及,個人的表達慾望開始蓬勃發展,在娛樂和長影片之外,符合中影片場景的知識類影片成為人們新的需求。
根據《2020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路視聽使用者規模超過9億,網民使用率超過95%,綜合影片的使用者使用率為77.1%,使用者規模7.24億。
顯然到今天,客觀環境已經十分成熟。並且時隔十年,中影片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新玩家、西瓜影片與B站當然,就影片行業來說,雖然無論是以優愛騰為代表的長影片,還是以抖快為代表的短影片,都在試圖以相容的方式進入中影片的市場。但事實上,就像優愛騰無法成為抖快一樣,模式和理念的不同,讓已經步入成熟產業週期的長短影片都很難在中影片的賽道里形成足夠的競爭優勢。
那麼,在長短影片之外,誰又最有可能成為國內中影片領域的頭號玩家呢?這裡面,B站可能算是一個。
成立於2009年,依靠二次元內容起家,定位於年輕人的文化社群的B站天然具有UGC的內容基因。而且隨著B站的不斷開放,特別是B站生活區內容熱度超過遊戲和動畫之後,B站UP主也在不斷增加。
據B站使用者“狗大戶中的王富貴”統計顯示,截至今年3月1日,B站UP主上傳影片已超過5900多萬;同時,二季度以來B站網站月活2.1億,也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使用者規模。
但是,就在B站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它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的YouTube的時候,B站CEO陳睿卻坦言,B站不想做中國的YouTube,而是要做中國的迪士尼。
而除了B站之外,另一個比較有可能成為中影片頭號玩家的則是西瓜影片。
相比於B站不願意做中國YouTube,西瓜影片則一開始就堅定的提出要全面對標YouTube的口號。所以,和B站主打社群不同,西瓜影片主打平臺,這種定位就更像是一個包含了許多社群的城市。
與社群相比,城市是一個範圍更大,也更立體的概念。在生活中,社群是一種近鄰的強關係模式,這種模式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它讓外來的陌生人很難融入到社群的生活之中。但城市不同,它擁有更大的空間,裡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態結構,也更容易的讓人們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想認為西瓜影片比B站擁有更廣泛的的內容和使用者群體,而實際上這種廣泛也可以從B站和西瓜影片不同的使用者畫像中看得出來。
據中信證券的報告資料顯示,西瓜影片的使用者年齡主要集中在25~35歲之間。同時無論是在性別,年齡層次,還是在在城市分佈上都顯得比較均勻。
而關於B站的使用者畫像,雖然目前沒有十分權威資料,但就百度指數的人群畫像顯示,網站上常搜尋B站的使用者年齡主要集中在20~29歲;同時B站CEO陳睿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也明確表示,B站的新增使用者和以前差別不大,為20歲左右的年輕人。
所以說,與B站主要面向學生和年輕白領不同,以青中年群體為主的西瓜影片使用者顯然更加豐富,也更加廣泛。當然,由於使用者畫像的不同,又很大程度影響了這兩個不同平臺上,使用者和內容創作者之間的交流方式。
例如,以年輕使用者為主的B站,由於使用者年齡層次較低,在社會經驗、知識水平、人生閱歷上的相對不足。因此B站的使用者和內容創作者之間所追求的更多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這就像今年6月份,在極客公園和B站聯合推出的“Rebuild 2020科技全明星對談”中,何同學和雷軍就很難進行一種真正深度的對話。
這裡面,雖然何同學和雷軍的優秀都毋庸置疑,但兩人由於經歷複雜性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交點,因此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就更像是雷總在單方面的關心下一代,而不是一個兩代人的平等對話。
而與B站不同,由於使用者在年齡層次的豐富性,因此在西瓜影片平臺上,影片創作者和使用者之間顯然能夠有更多的可能基於理性的、知識的角度來相互交流。所以,在西瓜影片使用者和創作者之間其實更容易實現資訊的差異化互補與共振的。
在使用者畫像之外,背靠位元組的西瓜影片其實還有比較強的推薦機制。
就像我們在前文所說的那樣,中影片的主要優勢在於解決短影片無法滿足深度內容闡述的問題。因此,在深度內容分發的過程中,就會存在一些比較難解決的問題。比如搜尋與推薦協同。
對於B站來說,基於搜尋的內容分發模式顯然能夠服務好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使用者;但是,對於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使用者,演算法推薦就具有了獨特的優勢。
除此之外,西瓜影片還有包括抖音、今日頭條及其他協同產品所帶來的巨大流量池。例如相關訊息顯示,抖音與西瓜影片將在產品層面進行深度聯動。一方面,抖音將推出橫屏模式更好的相容中影片內容;另一方面,西瓜影片也將聯手抖音、剪映推出中影片剪輯工具。
而除了平臺的協助,西瓜影片對於中影片的投入也可謂是不遺餘力。今年6月,西瓜影片發起“活字計劃”,投入兩億資源(1億元現金和1億元流量)幫助全網圖文作者實現影片方向的轉型。
10月20日,2020西瓜PLAY好奇心大會在海南三亞開幕。會上,西瓜影片總裁任利鋒宣佈,未來一年西瓜影片將至少拿出20億元用於補貼,與優秀的影片創作者一同發力“中影片”賽道。
結語當然,到今天,中影片的競爭也遠遠不止西瓜影片和B站的競爭。事實上,在過去的大半年裡,幾乎所有的頭部內容平臺都開始集中發力中影片。
例如,6月微信影片號全面開放註冊;7月微博啟動影片號計劃;9月微信上線1分鐘以上影片上傳功能;10月知乎在首頁新增影片專區,中影片似乎越來越成為一種標配。
不過,雖然競爭激烈,與B站和西瓜影片不同,對於微博和知乎這種主打圖文內容的平臺來說,在中影片流行的今天,上線影片功能更像是一種“我不需要做多好,我只是應該有”的心態。
所以在未來,或許長短影片以及更多的內容平臺都會在中影片領域不斷嘗試,但是西瓜影片和B站,可能才是未來中影片賽道里最核心的兩個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