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如今很多企業都在發展B端業務,但是B端業務如今在市場還未形成完整的週期,所以如今B端業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To B業務的現狀以及對於以後發展的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最近與很多做ToB專案的朋友交流,無論是從事B端的產品、B端的運營還是B端的銷售,大家無一不在感到痛苦,B端的專案實在是太難做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好做的B端的專案。
國內還沒有B端的巨頭,即使是做了十幾年B端專案的金蝶、用友等老牌企業,目前的市值也只有934.13億港元和1465.49億元;從2019年年末到2020年年末,金蝶的股票從7.8港元漲到29港元,用友的股票從30元漲到45元;與國外的巨頭Salesforce和SAP的市值2082億美元和1564億美元相比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與國內的C端頭部企業的阿里和騰訊市值相比也相差較多。
2015年稱之為SaaS的元年,從那之後ToB的專案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國內的巨頭如阿里和騰訊,一年調整兩三次的架構,開始對B端發力;原有的諮詢公司,也開始做B端的業務,而且ToB的創業公司更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2019 年 6 月,我國的網民 總規模達 8.54 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 61.2%;但我國網民環比增速已從 2001 年以來最高點的 30%下降到 2018 年底3.8%,2019 年 6 月更是降低為 1.6%。
我國的人口紅利消失,網際網路淘金熱也逐漸地褪去,閉著眼也能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網際網路產品從爭奪使用者數量到爭奪使用者的使用時長,時長也有飽和的一天;當紅利不再的時候,ToB的資本開始尋求更快的變現路徑,再也不期待著透過先賠錢後賺錢的模式盈利。
人口紅利的消失對網際網路巨頭的影響最大,微信、淘寶的總使用者人數已經與國內人口數持平;因此巨頭也尋求新的增長機會,因此BAT都已經佈局B端生態,尋找新的增長點。
阿里巴巴“五新”戰略——2016年,阿里首次提出“五新”戰略,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指出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的加速推進將對傳統生產供給、消費需求模式產生重新定義。
騰訊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2018年9月,騰訊組織架構進行大調整,核心舉措之一就是成立CSIG,協助企業更智慧地服務使用者,構建連線使用者與商業的智慧產業新生態。
百度“All in AI”——據鈦媒體報道,2017年百度陸奇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代表公司公佈了完整的AI生態開放戰略,即“All in AI”;李彥宏在2018年12月釋出內部公開信,公開信開篇即表示此次架構調整目的是“為了加快AI與產業結合,推動產業智慧化程序”。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曾預測,產業網際網路的體量可能會是消費網際網路的100倍;網際網路巨頭不斷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都將目光轉移到了B端場景,與網際網路屬性密不可分。
網際網路提供的是連線,人與人的連線之後到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再到萬物互聯;網際網路從C端到B端的轉移是在中國消費市場不斷升級,人口紅利逐步衰退的大背景下,由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的必由之路。
2020年1月1日-3月15日,ToB行業共發生95起融資;2019年同期,ToB行業共發生149起融資,如果沒有疫情,今年的融資筆數應該與去年同期持平,資本市場逐漸看好ToB的賽道。
但是這並不代表ToB的業務好做,因為國內的產業網際網路從2018年才剛剛起步,而消費網際網路從1994年正式接入國際網際網路開始計算,至今已有26個年頭;與ToC的消費互聯相比,ToB的產業網際網路才剛剛起步,而且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都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
今年的疫情催化了各行各業上雲的行動,雖然國家在2015年就提出了網際網路+的概念,2018年國家工信部印發《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的通知,即使是這樣,國內的產業網際網路才剛剛處於快速發展期,使用者接受程度才逐漸地被提高。
由於ToB的產業網際網路起步較晚,國內的市場還沒有被完全教育,產業數字化程度依然較低,在亞太地區中小企業數字化程度中,中國大陸排名在新加坡、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之後,屈居於第五位,因此在中國,數字化才剛剛被接受。
由於市場起步較晚,受教育程度較低,客戶接受產品的普適性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目前由於巨頭公司切入賽道,大量資本投入ToB的市場,國內的ToB市場到了群雄並起的時代,而且各家的產品也相差不大,一些產品力不足的公司透過無底線的降價來獲取使用者。
在ToB的專案競爭中並不是完全的公平公正,很多企業去投標僅僅是作為陪標,即使是在SaaS化的產品,金額到了一定的數值之後,各家銷售人員就開始各顯神通。
而且國內的整個網際網路的環境較為封閉,巨頭之間打架會影響小公司的生存,某訊派系的控股或投資的產品是不能在某釘上架;同樣某裡派系控股或投資的產品也不能在某信的應用市場上架,這無異是給一些產品的運營和推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而很多超大型的公司,如果產品涉及到資料,基本上會採取自研的方式,很難採用第三方的原生產品元件;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大型公司開始採取第三方的成熟產品服務於自己的內部。
我接觸過的大型公司,自己完全有實力自研一套系統,由於內部人員緊張,研發人員一直沒有排期,導致他們不得不尋求外部的幫助;類似的場景有很多,明明內部可以解決的問題,由於內部排期或內耗的原因,他們不得不採取第三方的服務。
但是,過於核心的業務流程,企業還是會採取自研的形式,對外購買的產品都是小金額,各部門採用的產品。
這些行為無疑是給創業型公司帶來了一定的運營難度,而ToB專案難做,除了外在的因素,主要還有內部的因素。
不少企業孵化ToB的專案並沒有完全的決心把業務做起來,僅僅是作為專案的補充,或看到ToB的機會,但是自己也不想遺憾地錯過。
前期專案調研不夠慎重,大多是從一個想法開始,研究競品的功能,產研團隊就開始了繁忙的工作,但是產品團隊卻忘記了如何商業化產品;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市場,或者產品僅僅是不適合公司當前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產生的產品,很難在產品雛形階段進入到市場,也難以得到市場的驗證,或者經過市場驗證之後產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由於產品還沒有完全成型,由於產品開發週期已經很長時間,公司預設從開發時間開始計算,一年或半年都沒有任何的收益,公司也不想投入更多的資源,但是公司忘記了產品是從這個時間點才開始的商業化。
因此很多專案都會陷入人手不夠的困境,而且公司還會把產研團隊的人抽走去做其他的專案,導致原有的缺陷更不能透過快速迭代得到解決,而問題不解決客戶就不會為一個半成品買單。
產品就會進入一個惡性迴圈,在這個惡性迴圈中耗完了所有人的耐心。
最後,雖然大環境是利好的,但是目前階段的ToB專案並不好做,因為市場還沒有被完全教育;而且進入到了白熱化競爭的階段,公司內部資源也完全不夠用,以上三點把大環境的利好給抵消完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ToB專案在未來三到五年會進入成熟期,那個時候的專案肯定比現在好做。
#專欄作家#張沐,《運營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7年網際網路產品運營經驗,微信公眾號:運營官張沐。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