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淨網”到“清朗”,網路內容生態治理仍任重道遠
半月談評論員 郝嫻宇
回顧2020,如果給這一年的網路生態提煉一個關鍵字的話,非“治”莫屬。這一年,從《網路資訊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的正式施行,到公安部的“淨網”行動、國家網信辦的“清朗”行動,網路空間的治理被置於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這一年,疫情衝擊下的社會情緒波動使得網路暴力愈演愈烈,頻頻反轉的網路事件將“社會性死亡”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飯圈互撕、祖安文化、陰陽話術等不良網路行為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所有這些問題都呼喚著清朗網路空間的形成,提醒著我們網路內容生態治理仍任重道遠。
2020年,網路暴力成為網路生態治理的焦點。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湖北人被惡意攻擊,到最近的成都疫情確診女孩和杭州被造謠出軌快遞員女子遭遇網暴,長期以來社交平臺上的網路暴力行為一直屢禁不止。在網路匿名的“庇佑”下,“鍵盤俠”們動輒進行道德審判、立場站隊,極端情緒充斥網路,理性討論變成了一件難事。
網路暴力不僅表現在社會事件中,還被應用在商業競爭領域,甚至形成有組織、有策劃的產業鏈。在飯圈互撕中,運用祖安文化、陰陽話術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方式;傳統的網暴還可以“72變”,透過寫小作文、影片剪輯、話題引流、買賣熱搜、大V煽動等達到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目的。某些網路平臺對於網路暴力不僅不嚴加監管,反而任由各種顛倒黑白、突破道德底線的資訊肆虐網路,透過煽動大眾情緒來攫取“毒流量”,這不僅給被網暴者造成嚴重傷害,更擾亂了正常的網路秩序,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網路暴力背後是社會在個人隱私資訊保護方面的滯後。成都疫情確診女孩趙某在活動軌跡被通報後,其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資訊陸續被洩露,趙某在網友一次次的轉發中被加諸惡意;在眾多社會事件中,當事人被人肉搜尋,而參與搜尋的網友們卻不以為意,殊不知已經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日常生活中手機APP、人臉識別系統過度索取個人資訊用於其他用途,漠視個人資訊滿天飛,將可能給不法分子竊取個人資訊和財產以可乘之機。
網路絕非法外之地,任何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行為都必須付出應有的代價。在此前的江歌案中,網民譚某惡意發帖攻擊江母,最後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偽造血衣誣陷老師體罰的廣州家長亦被判刑;被造謠出軌快遞員而遭到網暴的女子發文稱“絕不退縮”,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與網暴者抗爭到底;擅自轉發成都疫情確診者資訊的王某也因嚴重侵犯他人隱私被依法行政處罰。經過一系列事件後,拒絕網暴、理性發聲逐漸成為網民共識。
2020年,針對各網際網路平臺上涉及網路暴力、侵犯公民隱私、惡意營銷、淫穢低俗等不良資訊的行為,國家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專項行動進行整治,已取得明顯成效。
3月,《網路資訊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開始施行,為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提供了明確可操作的制度遵循;4月,公安部“淨網2020”專項行動全面展開,嚴打涉疫情“網路水軍”及侵害公民個人資訊的違法犯罪行為,整治網路違法犯罪生態;5月,國家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啟動為期8個月的2020“清朗”專項行動,覆蓋包括網站、APP、手機瀏覽器、移動應用程式等各類網路傳播渠道和平臺,集中清理了大量違法和不良資訊,封禁多批反映強烈的違規賬號;8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路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集中整治“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網路社交行為和現象,對網課平臺上色情低俗、暴力恐怖的不良內容依法進行打擊。多部門對網路不良資訊的重拳出擊極大震懾了不法分子,網路輿論生態總體向好的趨勢發展。
網路內容生態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應當看到,雖然當前網路環境已大為改善,但諸如網路暴力、隱私洩露等不良網路行為仍無法徹底剷除,相關部門對此的監管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仍存在不少漏洞,人們上網時的不安全感依然強烈。網路內容生態治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此,監管部門、網路平臺和網民要形成合力,各盡其責,才能讓清朗網路成為現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