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借款功能,就送VIP會員;點張優惠券,就會跳轉到授信貸款頁面……很多人發現,當下各種熱門的App,從外賣到出行,從影片到辦公,儘管功能各異,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都能貸款。
和傳統貸款渠道相比,這類基於App的貸款往往宣稱“門檻低、稽核簡單、放款快”,吸引了不少年輕使用者。而實際年化利率甚至超過20%。App搶著借錢給你的背後,一方面容易出現過度收集、濫用客戶資訊的現象,另一方面也存在誘導年輕人超前消費、過度借貸的風險。同時,也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躲都躲不開”,滿屏都能貸款
最近,上海市民李華章在上網過程中,電腦螢幕右下角突然跳出一個連結顯示:“WPS上也可以借錢啦”,並標註“最高可借20萬元,千元利息低至2毛”等資訊。“我的第一反應是,WPS不是辦公軟體嗎,怎麼也開始放貸了?”李華章說。
帶著疑惑,李華章點選“測測你能借多少”按鈕,系統自動跳轉至WPS使用者專享頁面,上面顯示“1千元借1天費用低至2毛,3、6、9、12期慢慢還”。此外,頁面還宣稱“門檻低,22週歲即可申請;額度高,最高可借20萬元;放款快,快至3分鐘到賬”等資訊。在經過引導下載金山金融App後,透過輸入手機號、驗證碼、上傳身份證正反面照片、人臉識別等簡單操作後,App顯示李華章可借27500元。
青島市民穆麗麗在愛奇藝App上購買會員時,也被推薦貸款。愛奇藝App“精選推薦”頁面顯示,使用者可以申請一款名為“小芽貸”的貸款產品,平臺標註有“年化利率低至7.2%”“借錢就送30天VIP會員”等資訊。
按照平臺提示,穆麗麗在輸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資訊,並拍照上傳身份證後,顯示她在該平臺可以借7萬元。“感覺有些不可思議,從來沒想過可以在影片軟體上借這麼多錢。”穆麗麗說。
記者測試發現,除傳統的支付和理財類App外,手機裡其他熱門App,從外賣到出行,從影片到辦公,80%左右可以貸款,或提供貸款服務入口,額度最高達到30萬元。有網民表示:“只要使用手機App,幾乎都可以看到相關貸款業務推薦,躲都躲不開。”
花式“求借錢”,背後套路多
稍微觀察就可以發現,各類App自營或推廣的放貸服務,普遍宣傳其貸款具有門檻低、利率低、放款快等特點,誘導使用者註冊使用,但在實際借款時,卻又換了副模樣。
來自某旅遊類App的截圖。
——快速放款的代價是大量索取個人資訊。記者發現,提供貸款服務或入口的App中,“極速放款”“最快5分鐘放款”等推廣用語非常普遍。一款旅遊類App的客服人員表示,最快稽核只要10到15分鐘,就可以將錢打到使用者所繫結的銀行卡中。
快速放款的背後,是對個人資訊的大量索取。記者體驗發現,多數開通貸款服務或入口的App需要讀取使用者通訊錄,並需要一直讀取使用者位置資訊。類似的條款包括“平臺將收集您的通訊錄/和您的親戚朋友及聯絡人的手機號碼”“當貸款逾期時,平臺有權向合作單位,以及您的親戚朋友、聯絡人披露您的違約資訊(含貸款逾期資訊)”。
網民“雨女”投訴稱,在某App上借錢逾期後,不僅本人每天要接受簡訊轟炸,其父母也頻繁接到第三方催收公司的電話,對方還發資訊稱要按家庭地址寄送法院通知。“我沒有失聯,會盡快還清欠款,希望他們停止騷擾家人”。該網民說。
——以“送禮品”“送會員”等小恩小惠,誘導使用者貸款。某影片類App宣稱,只要使用其貸款業務,就送一個月影片VIP會員,如果借到一定額度“使用達標”,還額外贈送12個月會員資格。另一款短影片App宣稱,答題即可領取最高80元紅包,但該紅包只能在還款時使用。
“這種小恩小惠的手法,跟原來銀行送米送油差不多。只不過銀行是在拉存款,而App是在求你貸款。”武漢市民程恩昌感慨地說。
某旅遊App宣稱,“提錢去啟程”“最高可借20萬元”。“從我們這一代人的觀念看,貸款去旅遊,我感覺有點過了。”今年52歲的北京市民沈慶說。
——看似一天幾毛錢,實則年化利率突破20%。2020年底,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警惕網路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強調,一些機構或網路平臺在宣傳時,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然而,所謂“零利息”並不等於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等,此類產品息費的實際綜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
但在實際經營中,很多App依然使用“千元利息低至XX”等“障眼法”進行推廣。比如金山金融App宣稱“千元利息低至2毛”,記者透過其借款1000元,約定十二期還款。系統顯示,每期要還100.46元,以此計算,年化利率達到20.55%。
監管要跟上,理性消費觀要樹立
當前,我國消費結構正從生存型消費向教育、旅遊等發展型和品質型消費過渡,消費金融市場空間巨大。除了傳統的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各類網際網路公司也紛紛發力消費金融。
“可以看到,這些提供貸款服務或入口的App,主要瞄準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收入有限,貸款意願和需求相對較高。此外,由於貸款業務利潤率可觀,為其引流也成為很多App流量變現的手段。”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說。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從宏觀層面看,部分大型網際網路平臺,基於小貸公司開展消費信貸業務,一方面以聯合貸款模式獲得客戶和資產,一方面以資產證券化形式拆入外部資金,“小馬拉大車”導致槓桿倍數快速放大,系統性風險集聚。
從微觀層面看,部分消費信貸產品偏離消費屬性、多頭授信也較為普遍,部分信貸資金甚至違規流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對貸款用途和流向的有效監控成為“老大難”問題。
針對網際網路平臺花式誘導貸款行為,相關監管措施已陸續出臺或正在醞釀中。如2020年年底釋出的《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強調,主要作為資金提供方與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主要作為資訊提供方與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故意向合作機構提供虛假資訊,不得引導借款人過度負債或多頭借貸,等等。
黃大智認為,規範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發展,一方面要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樹立理性消費觀念。另一方面要倡導行業自律,引導相關平臺踐行責任信貸理念,避免消費者過度負債。(記者何欣榮、楊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