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0日)上午,中核集團在北京宣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在完成滿功率連續執行考核之後,正式投入商業執行。這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從2020年11月27日首次併網具備了發電能力,到今天正式投入商運,在這2個月的時間裡,“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其實經歷了嚴苛的考驗,又繼續完成了大量測試,才最終具備商運條件。
從併網發電到商運 “華龍一號”經過嚴格考驗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後,進行了30%,50%,87%等各功率平臺的一系列除錯試驗,各項效能指標完全滿足設計要求。2021年1月12日首次達到滿功率執行,並經過滿功率平臺52項試驗後,又進行了168小時連續滿功率執行考核。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工程除錯總指揮 趙皓:商運前168小時連續滿功率執行考核,是新建核電機組移交生產前的最後一項工作,驗證機組按照設計技術要求在滿功率工況下安全可靠、連續執行的能力。
從併網到商運,“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總共進行了140多項除錯試驗,全面驗證了機組所有系統、裝置在多種工況下的各項技術指標。最終經過168小時的滿功率測試表明,“華龍一號”完全滿足核安全與電力工程啟動相關規定要求。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工程除錯總指揮 趙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完成商運前168小時連續滿功率執行考核,標誌著機組完成了全部除錯工作,所有系統裝置滿足設計要求,各項引數正常,具備投入商業執行條件。
建設“華龍一號” 帶動我國核電產業整體升級
核電是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建設,不僅能夠帶動核電產業鏈發展,同時也帶動大量相關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為我國裝備製造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強大動力。
“華龍一號”研發團隊聯手17家高校、科研機構,58家國有企業,聯動140餘家民營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數千家企業,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問題,共同突破了411臺套核心裝備的國產化,完成了自主先進型號開發及自主裝置製造,“華龍一號”首堆裝置國產化率達到88%。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一共有5300多家制造企業,參與了“華龍一號”的裝備的製造和材料的供應。大家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攻關,從而帶動了整個這樣一個裝備製造業的能力水平的提升。
“華龍一號”在研發建造過程中,研製團隊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帶動了國內高階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了三代核電設計、建造、材料、焊接等一系列技術規範,實現了我國核電產業水平的整體跨越。
中核工程董事長 徐鵬飛:我們是繼俄羅斯、法國、美國以後能夠獨立自主建造三代核電技術的一個國家。我想這也是我們核技術,從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的一個非常好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