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裡只有15億美元,就想搞私營火箭?印度哪裡來的自信
環球時報報道,近日印度政府釋出文告,正式成立印度國家航天促進與管理中心,而在此前印度已經成立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印度媒體解釋道,今後ISRO依然還是印度航天活動的主要實施者,促管中心的職責是促進印度私營航天企業的發展,推動和引導私營企業開展衛星製造、發射和衛星服務。未來,印度的星際探測甚至載人航天活動都可以向私營企業開放,甚至有望和美國展開合作,孕育出印度版本的SPACEX。
和軍火貿易相同,印度在國際航天領域同樣是美俄通吃。印度幾乎可以不受限制的接觸到美俄最先進的航空技術,即便印度私自進行了一次反衛星測試威脅到了國際空間站的安全,美國也不過是象徵性的做做樣子,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懲罰措施。因此印度開放民間私營航天也或許是印度版''招商引資'',利用其在軟體工程、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吸引美國公司將火箭製造、發射衛星、執行衛星等任務交由印度公司負責,從而進一步學習更多航天先進技術。
當然''印度國家航天促進與管理中心''的成立,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印度本土私營航天公司的發展。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短時間內很難誕生一家印度版的SPACEX公司。埃隆馬斯克的成功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幾乎是不可複製的商業奇蹟。美國的太空梭退役後,航天員為了進入國際空間站,不得不''委曲求全''搭乘俄羅斯的''順風車''。不僅丟面子而且俄羅斯還時常以此為把柄羞辱美國,這也促使民營航天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在冷戰時期為了追求絕對的技術優勢,美俄不惜成本的投資航天產業。雖然後來隨著蘇聯的解體很多專案也隨之下馬,不過馬斯克的成功和美國數十年的航天基礎是密不可分的。並且直到現在,美國國內航天領域的科研人才或者是愛好者也絕不在少數。冷戰時期的航天競賽雖然耗費了無數資源,但是在美國國內也形成濃厚的航天情節。每次SPACEX公司發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時,都會吸引數萬名群眾驅車數千裡,只為親眼目睹火箭發射的風采。以上這幾點印度都不具備,就算是馬斯克本人想要幫印度發展民營航天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雖然印度在航天領域經常鬧一些笑話,特別是其中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不僅效能低下而且發射成功率也非常''感人'',但同時印度也是為數不多實現探測火星的國家。並且印度火箭的發射成本非常低,未來馬斯克為了節約成本真的有可能把''星鏈''專案的火箭發射任務交給印度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