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探測的宇宙只有4%,剩下的96%被科學家推測是由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的,但限於目前的科技水平,並不能被人類當前的科學儀器直接探測得到,而只能根據宇宙膨脹現象以及對宇宙萬物的引力現象推測它們的存在。
然而巧合的是,有研究者指出,
比如「最強大腦」節目上就出現過一個超級數學天才,並不是天生就是數學天才,而是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大腦受到嚴重撞擊醒來後才突然變得數學口算能力超強,像數學天才一樣的。這不正是因為意外撞擊而激活了一直處於隱性狀態的那90%大腦功能的一部分而出現的結果現象嗎?
掃描不到大腦那90%的隱性功能部分,正如人類探測不到宇宙中96%的暗物質暗能量一樣,豈能看不到探測不到就說不存在?曾有高才學子們專門出書反駁人類登月不是真的,難道就可以將人類登上月球的事實抹去了嗎?曾有雙博士學位的才子出書例舉成千上萬條證據來反駁地球不是圓的難道地球就變成平的了嗎?如果科學反科學就能變成真科學的話,還需要我們探索研究什麼呢?不是嗎?
遺傳學家在研究人類的DNA時發現,人類的基因組中有98%沒有被做任何編碼,如同被遺棄的無用材料,只是佔據著空間位置。
難道人類有用的基因組只佔2%?這也太浪費了吧?
科學家在不斷的研究中終於發現,在這98%的非編碼DNA中,並不全都是無用的。其中一些在胎兒在母體子宮發育成手腳的過程中,無形中卻扮演著重要的指揮調節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非編碼DNA的調節控制,胎兒發展成畸形的機率會達到80%以上。
而耶魯大學的詹姆斯研究團隊在研究人類非編碼DNA的過程中又進一步發現,有的非編碼DNA是決定人類能直立行走的關鍵所在,有的對人類的智力發展具有啟用促進作用,有的起著調節人腦雜質排出快慢的節奏。
起初在科學家尚未探索研究明白時,認為98%的DNA都是無用的垃圾,隨著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研究,越來越發現,98%的非編碼DNA不但不是無用的,而且很可能比那2%已編碼的DNA功能更強大,具有更高級別的指揮調節權利。目前科學家已發現的重要非編碼DNA佔大約8%左右,加上已編碼的2%DNA,目前已發現的“有用”DNA佔將近10%左右。也就是說還有大約90%的非編碼DNA究竟有什麼用處,目前科學家還沒有探究出個所以然來。
人類尚未探索出來剩下的90%非編碼DNA的功能,並不代表它們毫無用處,同樣的,人的大腦那90%功能無法被探測掃描,也並不代表它們根本不存在,就像宇宙那96%的暗物質暗能量一樣,是不容被忽略的。
接下來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宇宙有96%的部分無法被我們探測到,為什麼人的大腦和DNA也會有90%是我們不能探測的?難道這一切都只是巧合嗎?還是我們人類的科技太落後了而不能觸及真相的門檻?
這使我們不由得又想到了量子力學。吸引著無數的研究學者卻又令無數的研究者們摸不著頭腦的量子世界,似乎也正在有意無意地向我們的科學家隱藏什麼,難道不是嗎?想想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為什麼宏觀世界實實在在的物體,縮小到微觀尺寸就要更改執行法則——不能同時測量動量和位置?為什麼意識的作用性在宏觀世界表現得並不那麼明顯和具有時效性,一旦到了微觀世界,便像學會了魔法一般,不但可以大顯身手,還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能立竿見影。
有多少科學家為了尋找連線宏微兩界的大統一理論而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科學事業,又有多少年輕研究學者為揭開遮掩量子世界的層層面紗而被霜染烏髮,可是,縱然人類再努力,對量子世界的探索也不過才百分之幾,似乎連門檻都尚未邁入,這又是為什麼呢?
宏觀宇宙,我們能探測的只有4%,即使這4%,我們人類目前所探索清楚明白也不到0.1%。對於微觀世界,人類目前所瞭解的只不過是呈現出來的種種現象,對於現象的本質原理,如同盲人摸象,似乎根本無法看得到。對於人腦的探索研究,對於人類這部智慧機的底層程式碼——基因組的龐大編碼資料庫,人類猶如螞蟻研究計算機的執行原理一樣,似乎不及冰山一角。
這讓我們不由地思考到:難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刻意設計的嗎?目的又是什麼呢?是為了做實驗?還是為了研究我們人類的進化發展?是為了研究人類自我的啟用、升級、進化的能力,還是為了藉助物質載體“種植”我們人類的靈魂意識以作食享?
如果地球是囚禁我們的小籠子,那麼太陽系就是囚禁我們的稍大點的籠子,銀河系就是第三層囚籠,銀河系外星系直至整個宇宙,也許就是囚禁我們的不同大小和材質的不同規格籠子。偏偏愛因斯坦似乎還嫌籠子不夠牢固,又在太陽系的籠子上加了一條光速鎖鏈。這就意味著,如果不打破光速鎖鏈的限制,人類有可能被永遠困於太陽系。
也許宇宙並不大,我們只是天天蹲在“井裡”在數流星颯沓,也許宇宙最快速度並不是光速,我們只是習慣了被鎖鏈束縛,也許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事,只是我們的科技道路拐進了狹窄的隧道里,被“物質鎖枷”卡絆住了前進的步伐……
人類如何突破瓶頸口呢?也許答案就在量子實驗的啟示——觀察者意識的重要性。也許,這是突破光速鎖鏈的最直接又最便捷的方法——提升我們全體人類的思想意識水平。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援。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