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大公司什麼是價效比

別問大公司什麼是價效比

圖源:圖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1

“半導體”這個詞近2年頻頻登上科技新聞,被卡過一次脖子之後,我們對造晶片這事算徹底上了心,但這東西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還需要持續努力。

國內還在努力,尷尬的是,國外的產能也不給力,疫情一巴掌打傻了世界半導體行業,半導體產能上不來,顯示卡先遭殃,然後連車載晶片也成了老大難,凡是和晶片打交道的行業都叫苦連天。

這時候一個老牌半導體廠商下場,宣佈要加入晶片代工的行列,那就是英特爾。

很多人提起英特爾第一個想到的就是CPU,以為英特爾只是一家CPU廠,不能完全說錯,但也不太全面。

實際上英特爾不僅有CPU,幾乎整個半導體行業英特爾都有參與,只不過前些年英特爾在CPU領域的佔有率太高,才給大家制造了一種錯覺,讓人以為英特爾只有CPU。

英特爾本身是一家半導體行業和計算創新領域的全球領先廠商,不但能自主生產CPU、獨立GPU、FPGA、加速器四種主流晶片,還涉及儲存、資料中心、網路、邊緣多種業務,從網絡卡到交換,再到矽光,甚至金融投行,智慧世界需要的各種拼圖,英特爾都有。

你以為他的宿敵是按摩店,其實英特爾的對手遍佈整個半導體行業,在移動晶片、快閃記憶體、晶片製造這些細分領域,英特爾都是同行提防的強力競爭者。

水面下的英特爾比大部分人想象的都要龐大。

2

和大家的認知不同,在英特爾所有業務中,最具優勢的其實是伺服器晶片。

在個人電腦普及的時代,windows的系統+Intel的處理器就是很多人對電腦的概念,奔騰、賽揚、酷睿都是電腦小白也能叫出來的名字,但很多人不知道,英特爾家族最生猛的系列是“至強”。

自從1995年第一次進入伺服器市場,英特爾就在伺服器領域保持著領先地位,1998年的“至強”系列更是成為一代經典。

至強系列CPU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家族龐大,僅僅E5的細分型號就超過100款,製程從32nm一路延伸到10nm,每一個型號都有自己的應用場景,英特爾官方給每個系列的處理器做了明確的導向分工——雖然大部分企業都不按照定位買。

但無所謂,因為都能滿足。

強悍的效能讓至強成了裝機佬的最愛,淘一個二手E3、E5,就可以廉價的享受到I7級的體驗,這讓二手市場的至強成了熱門,也變成了“水深”的代名詞,常常有二手販子用18手E5來騙人,給E5贏來了洋垃圾的“美名”。

但這反過來說,就是這東西真的牛逼。

在新世紀的近二十年裡,英特爾就是伺服器級晶片的引領者。

全世界大部分的伺服器晶片都是英特爾出品,本世紀初的三大伺服器巨頭都是英特爾的大客戶,他們的伺服器晶片訂單一度佔據英特爾收入的75%。

後來谷歌、微軟等歐美大廠相繼入局,國內華為、阿里、浪潮等公司崛起,伺服器領域群雄爭霸,但伺服器晶片的來源還是英特爾一家獨大。

到2020年,哪怕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大量後起之秀,但Intel實際上的PC市場佔有率依然有80%,伺服器市場佔有率更高達94%。

這樣的歷史積累讓英特爾非常注重企業使用者的體驗,甚至反過來決定了英特爾的發展策略。

3

按照英特爾幾年前的規劃,我們應該在2017年就能用上英特爾的7nm晶片,但這個規劃顯然是失敗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智慧機的崛起打了英特爾一個措手不及,英特爾突然發現自己不能在CPU的領域太過專注,必須抽出部分精力,多向發展,擴充套件版圖。

所以在2014年的IDF上,英特爾講了一大串在當時看起來非常天方夜譚的技術內容,比如RealSense實感攝像頭、IoT物聯網、面向智慧手機的CAT 6 LTE晶片等等。

那時候英特爾就已經做好轉型準備了。

那之後,英特爾開始重回儲存領域,在資料中心和GPU等領域大力投入,先後推出了多個黑科技,作為代價,就是說好的7nm一直不見蹤影,14nm可以用到死變成了一個段子。

大眾看到的是在英特爾於14nm和10nm的製程上糾纏不休,被人迅速的彎道超車,但業內都知道一個事實:英特爾的電晶體密度是同製程晶片中第一流的。

在IT界有一個摩爾定律,創始人就是Intel的三大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說積體電路上的電晶體數目每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這嚴格來說不是定律,而是一種經驗談,但因為intel的領先地位,這成了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預設的規矩,誰做不到這一點誰就要出局。

這個定律在這兩年一直面對失效的質疑,許多後起之秀宣佈這個定律已經失效了,尤其是在製程提高的情況下,電晶體數目已經不能成為衡量工藝的手段。

而英特爾一直堅持這個定律。

結果就是,一些製程更先進(其實半導體命名比較卷)的7nm晶片做不到摩爾定律,反而10nm的英特爾能做到。

數製程,英特爾落後,數電晶體,不好意思,我沒輸。

而一直和效能較勁,不肯把製程拉上來的原因也很簡單:

英特爾® 至強®,尤其是可擴充套件處理器的主要服務物件始終是企業級使用者,而企業級和消費級在需求上是完全不同的。

企業級使用者需要更穩定更安全的晶片,哪怕效能稍差一點,這個結構一定要經過驗證,足夠穩定,能夠保證長時間使用不出問題。

對於政企客戶來說,資料就是生命線,每秒鐘都是百萬級的資料在吞吐,一點點的誤差都不能有,為了節省伺服器錢,結果把資料搞崩了,可能一小時內損失就將無法估計,無法挽回。

安全穩定才是政企客戶的核心需求,效能和價效比這種消費級市場考慮的頭號要素反而並不是很重要,花更多的錢配置更穩定的伺服器,比為伺服器不穩定買單要划算多了。

企業要的是不出錯,而不是你多麼快。

4

在消費級市場,大家看一塊CPU好不好是看效能,看核心數,看超頻能力,看價效比,但在企業級市場,除了效能之外,靈活性、穩定性、安全性和方案成熟度才是重中之重。

普通人出事了最多藍色畫面重灌,企業的伺服器突然掛了,論壇上分分鐘開始噴企業破產跑路,要是資料再損失一點,老闆要直接原地去世。

錢的問題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只要出一次事,企業在使用者那裡建立起來的信任和公司品牌形象就會崩塌,而這個損失是不可逆的,隱形成本損失遠大於金錢損失。

相比起價效比,企業更注重穩定性和服務。

英特爾的效能經過歷史驗證,但比效能更誘人的是這20多年來大量服務企業使用者磨練出來的技術和經驗。

在同等效能的前提下,企業級客戶肯更信任經過考驗的專家。

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的雲服務大多使用的都是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國內幾大巨頭還有後起之秀的雲伺服器、雲實例和解決方案,都有英特爾的參與;

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在邊緣計算平臺上的研發,也大都用的是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和傲騰持久記憶體。

你服務的使用者夠多,經歷過足夠多的問題,你才有經驗去應對發生的突發狀況,企業使用者不一定要你平時發揮最快最猛,但一定要你能在突發狀況發生的時候給他一個確定的答覆。

大型的電子品牌,相當多的溢價是出在這個售後上面,當伺服器down的時候,不管是誰的錯,企業都希望供應商能快幫他們提供一個解決方案,企業買的就是這種別人幫自己解決問題的省心。

而英特爾服務的企業夠多,而且跨領域,跨專業,積累了大量的實操經驗,有些使用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遇到了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英特爾都可以順手幫忙解決,這就叫底蘊。底蘊一般形容文化,底氣一般形容氣場。英特爾都有。

另一方面,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很注重晶片的專業化。

同樣是在2014年,英特爾就已經開始佈局定製化伺服器晶片,那時英特爾意識到,未來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同質化的晶片將不能再滿足企業的需求,必須要走專業化路線才有競爭力。

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擁有一整個技術矩陣,能夠支撐對使用者多樣工作負載的靈活應對,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

類似AI Paas平臺推理和訓練過程中對超大規模分散式訓練實現的算力加速, BF16在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上的加速,就是機器學習上常用的技術,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在這方面自然有方案。

還有云平臺的協同,5G技術,小站,高效能運算,大資料分析,人臉識別,這些前沿技術都需要有特定的解決方案作為支撐。

一些無人機、智慧機器人的智慧防撞牆系統、即時圖形分析系統,則受益於英特爾® 至強® 可擴充套件處理器、英特爾® 傲騰™ 固態盤等為邊緣計算平臺提供的強大算力、儲存能力。

透過並透過軟硬體組合提升平臺統一、靈活的邊緣應用管理能力,使得邊緣側響應速度提升,為遠端直播,智慧製造等場景提升使用者體驗。

在資料時代,這些解決方案是實打實的生產力。

5

這種定製化解決方案的誕生,源自於CPU這個通用解決方案的分化。

這二十年網際網路在社會運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相應的就提出了專業化的需求。

AI,資料中心,雲服務,IOT,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的側重點,相比起透過堆效能維持解決方案的通用性,各個企業更需要靈活安全的專業解決方案,也就是所謂的ASIC。

一些新的計算架構開始被廣泛應用,就是這種需求的體現。

英特爾認為,計算、儲存、記憶體都會逐漸地解耦;計算池需要互聯互通,也更加依賴軟體。

安全,需要在晶片內部的架構裡得到整合;靈活性需求從硬體延展到軟體、應用、服務。

軟體也會分解為更小的模組,成為Microservices ,然後再有機地耦合起來解決問題。

2018年時,英特爾提出了由標量(Scalar)、向量(Vector)、矩陣(Matrix)、空間(Spatial)組成的SVMS架構,分別對應CPU、GPU、加速器和FPGA,可以進行多種異構組合。

這種自由定義為企業針對性調整提供了便利。

CPUs 和 XPUs 會協同工作來應對挑戰,CPU將負責通用型計算,XPU,我們用於代稱專用計算、專用程式的CPU,負責特定需求的計算。

一些傳統企業剛剛進行數字化轉型,他們就需要更簡單輕便的解決方案,一些在某個領域專精,資料量大而複雜的領域則需要特殊的演算法來解決痛點。

需要大量平行計算的科學運算就用GPU,需要深度學習訓練AI就用TPU,需要應對穿戴系統就WPU。

多點擴張,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不僅侷限於消費級戰場,這是英特爾目前的戰略,用專業化的硬體幫助使用者跑得更快,存得更多,計算得更好更全。

今天,英特爾公佈了先進的整合AI和安全性解決方案的資料中心級處理器及產品組合。其中包括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英特爾® 傲騰™ P5800X 固態盤、面向ICX 的英特爾® 傲騰™ 持久記憶體200 系列等多種新硬體。

電子領域日新月異,這次釋出會英特爾能不能多擠一些牙膏,是否能夠證明自己在企業服務領域的地位,就要大家一起去釋出會上具體觀摩了。

畢竟科技行業,還是看企業如何用腳投票。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325 字。

轉載請註明: 別問大公司什麼是價效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