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電子垃圾可以被回收成,並製作成堅硬且具有保護作用的新材料。
通常來說,「回收」的典型做法就是講大量由單一材料製成的物品(例如鋁罐或玻璃瓶)轉化為更多物品。但是,由於製成材料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因此,分離不同的材料並去除有害材料對於電子垃圾之類並不可行。
儘管回收起來很困難,但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電子垃圾不得不回收。首先,電子垃圾的數量越來越多——聯合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2016 年,人類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 4470 萬噸的電子垃圾;到 2021 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到 5220 萬噸。而且,許多稀有材料都存在在電子垃圾中,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源。
材料科學家 Veena Sahajwalla 說:
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一次性的心態,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某種東西直到它損壞,我們想的不是維修而是直接拋棄。就不在需要它,或不再需要或不再想要它,然後我們將其擺脫”,他進一步解釋說, “如果我們擁有無限的資源和無限的處置空間,這樣的處理方式當然沒有問題,但重點是,事實並非如此。
Veena Sahajwalla 與他人聯合創辦了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可持續材料研究與技術中心。
先前的研究表明,透過加熱可以選擇性地打破和改造電子垃圾中不同材料之間的聯絡,從而形成新的環保材料。例如,電子垃圾中的玻璃可用於有價值的矽質陶瓷,而塑膠零件,則是很好的碳源。
Veena Sahajwalla 強調,這些廢料中有很多有價值的元素可以轉化為全新產品,這非常令人興奮,舉一個例子,在一些電子垃圾中,如印刷電路板,含有 10% 至 20% 的銅,而銅礦最多僅含有 3%。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深入調查探究了銅和二氧化矽化合物的性質,這些化合物通常存在於破舊的印刷電路板和計算機顯示器中。研究人員猜測,從電子垃圾中提取這些物質後,可以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耐用的新型混合材料,這可能可以保護金屬表面免受腐蝕和磨損。
在具體的實驗時,研究人員首先將舊計算機顯示器螢幕和外殼上的塑膠粉末加熱到 1500 攝氏度,產生直徑 10 至 50 奈米(十億分之一米)的碳化矽線。接下來,他們將這種物質與從電路板上回收的銅結合在一起,將混合物置於鋼表面,然後加熱至 1000 攝氏度。這一步驟使銅熔化,從而在鋼頂上形成了 1 微米厚的薄膜。而且,研究人員還強調,該寬度的範圍可以從微米級調整到奈米級。
換句話說,不同元素的結構結合創造了優於各自母材的新效能。例如,金屬材質的韌性好,但硬度差;相反,陶瓷的硬度高,但非常「脆」。在瞭解了原材料的特性之後,透過設定不同的溫度,巧妙地將這兩種材料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回收利用有價值的材料,還可以建立一種具有陶瓷般硬度和金屬般韌性的全新混合材料。而且,這些材料完全可以從電子垃圾中收集,防止這些寶貴的資源被埋入垃圾場。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種微米級厚的新型物質加持下,鋼的表面硬度被提高了 125%。另外,顯微鏡影象顯示,當這種材料被敲擊時,雜化層與鋼保持牢固的結合,並不會輕易破裂或剝落。雷鋒網雷鋒網
Veena Sahajwalla 表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類一直依靠採礦來獲取所需的金屬原材料,但同時,大量帶有稀有金屬的電子垃圾都被遺棄在廢物填埋場。因此,垃圾場可能會成為我們未來「開採」資源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