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 大資料殺熟,這算哪門子“精準服務”?

近年的“3·15”前後,“大資料殺熟”都會衝上熱搜,今年也是這樣。有網友說:“老薅同一只,薅禿了咋整?”

某位島叔不信邪,找來5部手機、開啟常用的百度網盤APP,居然發現了4種會員包年價。“我早就開通了SVIP自動續費,結果年費最高?真就以為我不看自動續費所以向我偷偷多收錢?”該島叔怒道。

【俠客島】 大資料殺熟,這算哪門子“精準服務”?

島叔在百度網盤APP發現多種會員包年價

近年來,“大資料殺熟”已成消費者的“吃雷重地”。

2018年,一位長期在某線上票務平臺預訂酒店房間的網友發現,使用不同賬號登入,看到的同款房間預訂價格竟相差近百元。由此,外界開始窺見平臺商家針對特定使用者的個性化定價、以求利益最大化的“殺熟”套路,不僅老客消費成本高於新客是常事,甚至還鼓搗出“千人千面”的業內“致富經”。

點外賣?某驢肉火燒店常客表示,天天打卡大半年,配送費從來都是6元;一日手機沒電,用新機刷出的送餐費一下降到3元,還能再領8元紅包。

買機票?網友陳先生表示,10點47分下單,機票價格為17548元,10點50分再度下單,價格變成18987元。等到1小時後用同伴賬戶再試,好傢伙,同款機票只需16890元。

平臺不只“看人下菜碟”,偶爾也會看“裝備”。同樣的影片軟體會員套餐,在安卓或PC裝置上購買198元/年,在ios裝置上買入,就瞬間漲到228元/年。

也有一些消費者熱衷於和大資料“鬥智鬥勇”:使用瀏覽器時選隱身模式,隨時手動清理手機快取,買票、點餐、訂酒店貨比三家。但問題是,消費者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被記錄、被分析,逃得了這次,躲不開下回,鈍刀子也會“磨快”。

“大資料殺熟”為啥久盛不衰?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許光耀表示:“不同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支付意願存在差異,相比一視同仁、統一定價,差異化的定價行為更能提高商家利潤。”一旦網際網路入口出現壟斷,殺熟便會成為一種“自然反應”——說白了,既然不差錢,您就多掏點。

一位業內人士稱:“平臺是商業機構,不是慈善組織。當註冊使用者達到一定數量,平臺的‘收割期’便隨之到來。”他認為,“大資料殺熟”是“取舊補新”的過程,把在老使用者身上額外多收的費用補貼給新使用者,同時支付平臺運營成本。

“無論是巨頭還是小創業公司,‘殺熟’的價格變動幅度一般在10%以內,再多就是耍流氓了。”該業內人士稱。

在業內,關於“殺熟”合理性的爭議不斷。對消費者而言,“大資料殺熟”是實打實的價格欺詐。

央視新聞援引專家觀點稱,“大資料殺熟”在兩個階段涉嫌違法:一是在使用者個人資訊收集階段,涉嫌違法收集個人資訊;二是在“殺熟”實施階段,涉嫌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

針對“大資料殺熟”的規制也在不斷細化。例如,《電子商務法》規定,針對消費者個人特徵提供商品、服務搜尋結果的同時,要一併提供非針對性選項,明確違反規定的,由市場監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

2020年出臺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寫明,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應就具體情境分析是否構成差別待遇。

專家表示,雖然 “殺熟”被明令禁止,但其行為隱蔽,很難被認定。上過熱搜的“殺熟”公司,“無一例外,無一承認”。

【俠客島】 大資料殺熟,這算哪門子“精準服務”?

《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圖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如今,隨著資料競爭日趨白熱化,“大資料殺熟”也迭代升級,“殺熟”引發的資料風險愈發引人關注。

殺熟1.0,大多是老客賣高價;殺熟2.0,則是個性化推送下的精準殺熟。相較於顯而易見的差異化定價,如今消費者在一些平臺下單,會收到複雜演算法臨時生成的各類優惠券、價格組合,不同賬號的價格差異其實比以前更大。

同時,殺熟2.0中的“熟”,已經不是“熟客”,而是被平臺充分掌握個人資訊的“熟人”。基於演算法的個性化推送會打造資訊繭房,基於歧視性演算法的產品匹配則將剝奪消費者依法享有的選擇權。

資訊丟了,權益沒了,消費者成為演算法的獵物。

《網際網路平臺競爭與壟斷觀察報告》顯示,被“殺熟”後,選擇維權的消費者佔比62%,其中“找商家協商”成為消費者維權的首選路徑。有關專家表示,“殺熟”手法隱蔽,取證難而又難,消費者不妨向政府部門舉報。相關部門可透過第三方會計事務所資源對平臺方進行資料審計,據實調查平臺程式設計、資料設定問題。

如何查處?許光耀認為,行政處罰必須足夠嚴厲,方可對平臺產生威懾:“在認定行為人擁有支配地位(或達成壟斷協議)的前提下,消費者可提起反壟斷訴訟,一旦查處,處罰可達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周漢華也認為,只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才可對消費者的資料實施更精細保護。

資料本身沒有價值傾向,用得好,可以讓服務更精準,使用者體驗更佳。但“大資料殺熟”明顯走了歪路,依據使用者畫像及消費習慣進行精準溢價,本質上就是欺詐。對咱消費者來說,無論是昂貴還是便宜,花錢得明明白白,某些平臺搞這種不上臺面的“差異化服務”,實在太無良。

文/點蒼居士 編輯/綾波

來源:俠客島公眾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64 字。

轉載請註明: 【俠客島】 大資料殺熟,這算哪門子“精準服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