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航天領域都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上個世紀時,它們已經透過7次載人登月任務(其中有6次成功),帶回了381.7千克的月球岩石和土壤;蘇聯則透過無人探測器取回了330克的月球土壤。
1978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時,向中國贈送了1克月球岩石,沒錯,僅僅只有1克。就是這麼珍貴的月球岩石,還一分為二,一般收藏在北京天文館,一般用來做研究,而我國的地質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就對這個岩石進行研究,而他不知道的是,這0.5克的月球岩石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需要放大鏡才能看到的月岩)憑藉著這0.5克的月球岩石,歐陽自遠先生確認了採集地點,甚至還確認了該岩石所在的地區是否有陽光照射等,並發表了40多篇相應的文章。
但同時,他也不再滿足於這0.5克的月球岩石,並在之後提出登月計劃,終於在2004年時,國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號的實施方案,歐陽自遠先生也參與並指導我國對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期規劃,因此歐陽自遠先生也被稱為“嫦娥之父”。朝著月球出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美國登月是騙局,原因是既然他們能夠在上個世紀時就已經登上了月球,為什麼最近幾十年美國再也沒有登上月球了呢?
關於這一點,涉及很多原因,而這些原因也說明了登月非常難,在航天領域,難等於燒錢,往往需要傾盡一個大國之力才能實施登月計劃。美國之所以能夠在上個世紀時登月,是因為他們被蘇聯逼著不得不傾盡全國之力發展航天。但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的航天迅速冷淡了下來,預算也一再被砍。
我國則相反,我國的航天是基於國家強大,即使沒有外部壓力,也能自我推動發展航天事業。再加上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不可能永遠在地球上生存,原因是地球資源早晚會用盡,而想要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合適的星球,那就必須要先對離我們較近的月亮開始入手研究,其中月球的土壤就非常具有科研價值,透過土壤我們不僅能分析該星球是否有生命,還能探究月球的過去和未來等。但想要從月球上帶回土壤卻非常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國將探月工程分為三步:繞、落、回。
繞,就是圍繞著月球環繞,這一點嫦娥一號、二號已經做到了。
落,就是在月球表面軟著陸,這一點嫦娥三號、四號也做到了。
回,就是不僅要在月球表面軟著陸,還要能從月球表面返回,這一點正是嫦娥五號要做的事情。
帶回月球土壤嫦娥五號一共有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和軌道器。
當嫦娥五號到達月球附近會,會圍繞著月球環繞。在這一階段,軌道器和返回器會與其他兩個部分分離,它們留在月球軌道,而著陸器和上升器將會利用反推火箭,在月球表面進行軟著陸。軟著陸和硬著陸不同的是,軟著陸需要經過專門的減速裝置進行減速,以安全著陸的速度進行著陸。著陸之後會透過兩種方式鑽探月球土壤,一種是透過打鑽取樣的方式,挖掘月球內部的土壤;另一種是透過機械臂直接挖掘月球表面的土壤。
之後,上升器會拋棄著陸器,獨自上升到月球軌道附近。之所以要這樣,是為了減輕重量。當上升器到達月球軌道附近時,會與守在這裡的返回器、軌道器進行分離,並將採集的樣品轉移到返回器中,軌道器將會攜帶返回器返回地球軌道附近,之後軌道器釋放返回器,由返回器單獨返回地球,如此一來嫦娥五號任務就完成了。
嫦娥五號挖掘的月壤有多搶手?儘管美國以及蘇聯都從月球上挖掘到了土壤,但是嫦娥五號挖掘的土壤依舊具有高度研究價值,甚至有可能會改寫月球歷史。
這是因為我國挖掘月球土壤的地址,選在了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這個地方從未被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訪過。而且當地的風暴洋相對比較年輕,岩石年齡大約是13億-20億年前的玄武岩,而之前其他國家探索的地方都是超過30億年前的岩石。
在過去,科學家基於美國以及蘇聯的月球樣本分析,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頂峰,然後逐漸減弱並停止。所以嫦娥五號採集到的月球岩石和土壤將會填補科學家對月球火山研究的一個重要空白。正因為如此,目前全世界科學家都想要分得嫦娥五號挖掘的土壤,哪怕1克都足以讓他們歡呼雀躍。
當然,要不要送給他們嫦娥五號採集到的月球岩石和土壤,以及分給他們多少,都是國家要考慮的事情,我們就不要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