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位於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西南方向的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工程1號能源站專案施工現場一片繁忙,各種機械運輸車輛來回穿梭,機器的轟鳴聲不絕於耳,80多名工人戴著口罩緊張有序地對最後一塊梁板澆築混凝土,專案主體結構封頂,進入裝修及安裝階段。
1號能源站是河北雄安新區首個全地下智慧能源站。雄安新區高鐵站片區配套供熱(冷)工程將建設3座集中供能的綜合能源站,滿足高鐵站片區4.9平方公里單位、居民的用熱(冷)需求。
10月24日,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工程1號能源站專案施工現場,工人在安裝燃氣管道閥門。通訊員任雙歡攝
近日,雄安新區對外發布首個智慧能源體系企業標準。這套標準體系透過把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融入能源供應設施,將智慧能源貫穿工程設計、施工、驗收、執行管理等能源供應全生命週期。作為雄安新區第一個新能源綜合供熱(冷)工程,專案有那些亮點?如何打造新區智慧能源站的範本?
●能源站所有設施裝置全部置於地下空間
自今年4月開工建設以來,1號能源站專案按下了建設的快進鍵,以確保專案高質量如期完工。
“這裡將建雄安新區首個全地下智慧能源站。”中建安裝公司1號能源站專案總指揮王軍盛介紹,能源站地下分為兩層,區域性有夾層,建築基底至地面約21米。他指著1號能源站專案效果圖告訴記者,從地面上看是一個風景如畫的街角公園,能源站所有設施裝置、智慧控制裝置、電線電纜等全部置於地下空間,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地面出入口靠近城市道路佈置,在保證交通方便的同時,爭取更大的中心綠地。”王軍盛說,能源站將對出入口、通風井、洩爆口集中整合並儘量靠近道路佈置,以保證場地中間設定集中綠地。同時,能源站四周不設定圍牆,透過設定地下觀光管廊,讓能源站內部不再神秘,遊客能看到能源站裝置及運維情況。
能源站和建築物全在地下,長期處於潮溼環境,建築結構施工質量是控制難點。為此,專案專門定製防爆防火防塌陷建築材料,採用一級防水材料,確保專案消防安全、執行管理安全有保障,確保能源站長期保持良好通風效果。
10月24日,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工程1號能源站專案施工現場,工人在安裝燃氣壓力轉換站。通訊員任雙歡攝
為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專案採用管廊敷設方式,將架空管線一起入地,管線佈置緊湊合理,透過減少建設道路杆柱及各種管線檢查井室等節約城市用地,並方便各類市政管線設施的維護和檢修。
“預計到10月底,1號能源站專案將點火供暖試執行,為年底通車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提供供暖保障。”雄安集團基礎公司1號能源站負責人宋偉說,作為雄安新區首個新建能源站,1號能源站專案將滿足高鐵站片區402萬平方米的供暖需求,持續為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能源供應。
●清潔能源供熱比例100%
清潔能源供熱比例100%,煙氣餘熱回收再利用,廢水廢料迴圈利用。綠色節能、清潔低碳,是高鐵站片區配套供熱(冷)工程最鮮明的特徵。
雄安集團基礎公司副總經理戴鴻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號能源站今年採暖熱負荷約17兆瓦,若採用煙氣餘熱回收系統,對煙氣餘熱進行深度利用,僅一個採暖季就能回收再利用約800噸冷凝水。
“堅持綠色節能優先,綜合兼顧施工成本和運營維護成本。”有著多年能源管理經驗的戴鴻飛說,在規劃建設時,新區根據智慧能源體系企業標準,創新採用燃氣三聯方式供發電、供熱、供冷(燃氣冷熱電聯供)。通俗而言,即執行燃氣發電裝置,產生電力滿足使用者的電力需求,系統排出的廢熱透過餘熱回收利用裝置向用戶供熱、供冷,使能量的利用更為合理。
作為分散式能源的典型代表,燃氣冷熱電聯供因其技術成熟、價效比高等優勢,是未來國內外能源利用的發展方向。以燃氣冷熱電聯供為主的綜合供能體系正在推廣,未來燃氣冷熱電聯供將與太陽能、風能等其他能源耦合互補,進一步提高能源供給的穩定性、高效性。
與簡單的直接燃燒方式相比,這種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燃料的利用價值,既降低運營成本,又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率。燃氣冷熱電聯供由於建設在使用者附近,不但能獲得傳統供熱方式40%左右的發電效率,還能將中溫廢熱回收利用供冷、供熱,其綜合能源利用率超70%。另外,與傳統長距離輸電相比,這種方式還能減少6%至7%的線損。
“供熱(冷)全部採用清潔能源,以天然氣作為供能保障能源,充分利用淺層地熱,因地制宜地利用綠電、餘熱等可再生能源和可利用能源。”戴鴻飛說,專案將構建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的供能格局,保障供能安全,實現能源結構的最最佳化匹配。
未來,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工程投入使用後,將形成新區首個投產執行的智慧能源系統,為新區智慧能源工程提供典範。
●各系統融為一體,真正實現智慧供熱
“這裡將建成一個智慧能源站。”近日,在1號能源站施工現場,雄安集團基礎公司能源事業部工作人員馮登指著地下一層的一座小房子說,這裡將建智慧能源智慧控制室,結合自動控制系統,實現智慧監控與排程。
精細化管理、數字化設計,貫穿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工程設計、建設、運維的全過程。專案透過建設運維過程中的數字化資訊,實現工程建設的視覺化,讓工程建築活起來,並納入到雄安新區城市資訊模型(CIM)管理平臺中,開展全生命週期的大資料資產管理。
專案充分按照數字化建設要求,搭建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物聯服務支撐平臺、高鐵站片區供熱(冷)專案BIM模型、能源分析系統、智慧供能監控平臺系統、熱(冷)智慧運維繫統等多種平臺,著力打造智慧雄安在能源應用方面的一個範本。
其中,能源分析系統通過後臺的中央處理核心,可將生產經營資料、生產執行實時及累計資料等複雜的海量資料,以圖表、圖形或趨勢的方式進行直觀顯示,並對能耗指標進行考評,實現能源的精細化管理。
智慧供能監控平臺系統以目前熱力行業最先進的雲計算平臺技術為基礎,打通各系統間資料壁壘,讓各系統融為一體,真正實現智慧供熱。
熱(冷)智慧運維繫統將從“源—網—使用者”一體化排程管理出發,對能源站、熱力站及管網等進行科學智慧排程。同時,結合後期整個雄安智慧城市的需要,提前佈置安裝感測器等設施,為專案後期城市智慧運維繫統的接入提供支援。
“按照智慧能源體系企業標準建設,供熱保證率將達100%。”馮登舉例說,高鐵站片區一級供熱管網沿著管廊成環狀佈置,各供熱區域互聯互通、聯網執行,當某個區域熱源或者熱網局部發生故障或者檢修時,可透過環狀管網,由附近熱源供應周邊熱負荷,大大提高供熱安全性。
雄安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雄安新區將結合數字城市建設,在新區範圍內推廣應用智慧能源體系企業標準,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融合技術,推進能源管理智慧化、能源服務精細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領未來的現代能源系統,實現電力、燃氣、熱力等清潔能源穩定安全供應,為新區建設發展夯實基礎。(河北日報記者原付川)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來源:河北新聞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