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魯勇:對於5G發展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滿懷信心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鄭湘琪】“中國有5G發展最優質的土壤,我們對於5G建設和發展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滿懷信心。”近日,在2020北展媒體預溝通會上,華為公司高階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這樣告訴記者。

華為魯勇:對於5G發展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滿懷信心

針對5G的發展,魯勇認為人們應滿懷信心,而信心來自於三個方面:對中國5G網路能力的信心、對5G產業政策的信心以及對5G生態成熟度的信心。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四家運營商發放5G牌照,開啟中國5G商用大幕。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開通5G基站超50萬個,累計5G終端連線數超過1億。預計年底全國5G基站數超過60萬個,實現地級市室外連續覆蓋、縣城及鄉鎮有重點覆蓋、重點場景室內覆蓋。

除了中國5G領先的網路能力,相關產業政策也為5G產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年3月,工信部發布《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在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方面作出系統部署,包括促進新型資訊消費、推動“5G+醫療健康”創新發展、實施“5G+工業網際網路”512工程、促進“5G+車聯網”協同發展等。

而在5G生態成熟度方面,魯勇介紹道:“2019年,中國的5G手機佔中國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的3.5%;截至今年6月份,這個佔比達到了41.5%。同時,今年中國行業模組市場需求量已達到200-300萬個,相信5G模組價格有望很快降至500元以下。”

基於5G以上的發展現狀,魯勇認為建設和發展5G要尊重客觀規律。其中,“5‘機’協同”是很重要的一點,具體而言,“5G必須要與聯接(智慧終端與行業終端)、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其他智慧相關技術協同發展,並與行業資訊化應用相融合才能產生聚變效應,釋放出強大的數字經濟驅動力,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動能,體現出5G的社會價值。”

以南方電網為例,傳統模式下,為完成巡檢需要人工在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空的高壓線上行走。而華為與中國移動以及相關合作夥伴打造了5G+無人機的巡檢解決方案,透過5G、聯接、雲、計算、人工智慧和行業應用的協同,使得工作人員在地面就可以完成操作。

“以系統智慧分析為主、人工判斷為輔”的嶄新模式,使得原來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現場巡視工作,現在輸電監控指揮中心僅用2小時就可完成,巡檢效率提高了80倍,也最大化保障了人員的安全。

對於5GtoB,除了應做好5“機”協同,魯勇認為“參與者還要先根據區域特點做好行業選擇,確定哪些場景具備先發優勢,具備剛性需求,重點發力,做實做透,在實現應用價值閉環的同時,還要實現商業價值閉環。”

“此外,要設計出成熟的商業模式以實現價值利益的合理分配,避免同質化競爭,對整體的產業參與者都形成價值保護,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商業生態的正迴圈,捲入更多參與者。”魯勇告訴記者。

魯勇進一步指出:“路修好了,自然就有車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應當適度超前。”回看4G時代,隨著網路逐步成熟,新應用應運而生,比如有了短影片、直播等新的消費級應用,甚至還產生了“知識付費”變現模式,顛覆了3G時代移動互聯僅靠“電商、廣告以及遊戲”變現的模式。

“所以,我們不用過分為資訊基礎設施適當提前的投入擔心,不必過分為未來擔心。站在昨天看明天,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好了,創新應用、創新商業模式就會出現。”

而面對新技術的發展和價值顯現,魯勇認為,人們要有一定的戰略定力。“中國有5G發展最優質的土壤:中國有最大規模的使用者群體、全球頂尖的運營商和通訊廠商、領先的移動互聯與行業資訊化應用基礎、優質的創新生態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援。”

“這一切為中國5G產業創新與5‘機’協同發展提供了最佳的發展環境。以5G、雲計算、人工智慧為代表的ICT基礎設施作為新基建之‘基’,也為孕育創新、促進轉型、培植髮展新動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45 字。

轉載請註明: 華為魯勇:對於5G發展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滿懷信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