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款人”,你的快遞到了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狂歡正式落下帷幕,各大電商平臺捷報頻傳:天貓雙11狂歡夜總成交額4982億元,同比增長85%;京東11.11全球熱愛季累計下單金額超2715億元,再創新紀錄;小米“雙11”全平臺支付金額突破143億……

千億交易額背後,物流企業真正的大考才剛剛開始。

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資料,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

從第一個“雙11”開始,業務量爆發式增長讓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工操作的快遞公司傷神,快遞人一聽到“爆倉”兩個字便會心頭一緊,消費者們在拼完手速後便進入漫長的等待期。

近幾年,雖然“快遞慢”仍偶有發生,但越來越多的聲音在說“快遞怎麼這麼快?”今年“雙11”期間,《國際金融報》記者實探了中通、申通、圓通的上海分撥中心以及部分快遞網點,試圖解析這種巨大轉變背後的快遞“秘訣”。

智慧分揀讓快遞“跑”起來

一袋袋來自全國各地、收件地址寫著上海的包裹從貨車上被卸下,操作工熟練地開啟包裹,將裡面的快件放置到快速移動的傳輸履帶上,一個個快件經過傳輸帶被運送到智慧掃描機上。面單上的三段碼是快件的“身份證”,代表著快件所屬的片區,經過智慧掃描,這些快件便會奔向各自所屬的分揀隔口,自動落入隔口下的快遞郵包內。當一個大郵包裝滿後,工作人員會將郵包封口,並換上新的郵包。

這是過去一週《國際金融報》記者在中通、申通、圓通轉運中心所看到的智慧分揀快遞中的關鍵流程。這一流程之後,這些大郵包會被快遞貨車運送到上海各家快遞網點,坐上快遞電動車,最終到達消費者的手中。

在申通快遞的上海智慧物流示範基地,上海轉運中心經理汪秋貴告訴記者,現在的快遞分揀只有兩個環節需要人,一個是把快件放到傳輸帶上,另一個是打包快件,而在以前,看段碼、掃描等工作都需要人工,“所以相比前幾年,今年的效率有了質的飛躍”。

記者瞭解到,今年在“雙11”前,申通全面啟動了54個產能專案的建設和自動化升級,其中上海智慧物流示範基地今年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配備了目前行業先進的交叉帶、滑輪轉盤、智慧六面掃、自動貼單等智慧分揀和快遞操作裝置,產能提升了近1倍,操作效率提升至少30%以上,申通在華東地區快件時效提升2個小時以上。“雙11”第一波高峰期,該轉運中心24小時日最高處理快件達千萬級。

和汪秋貴的感受相似的還有中通快遞上海轉運中心操作部主管羅超仁。言及親身經歷的5個“雙11”的變化,他直言感觸最深的就是與他朝夕相處的自動分揀線。

羅超仁在2016年3月加入中通快遞,也正是這一年,中通快遞啟動了自動化分揀系統。在2016年“雙11”之前,中通快遞上海分撥中心第一臺自動分揀機器剛好完成建設,“2016年是一臺,2017年有兩臺,2018年是三臺,2019年是四臺。”羅超仁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今年“雙11”自動分揀系統的傳輸帶速度從2米/秒提升至2.5米/秒,提速後每小時的分揀能力可以提高5000件,可完成任務相當於五臺機器的分揀量。

快遞公司對智慧分揀的投入和提效與快遞業務量的快速提升分不開。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的資料,2013年11月11日至16日的“雙11”期間,全國快遞業務總量為3.46億件,同比增長73%;2014年“雙11”期間,全國快遞行業共處理快件5.4億件;到了2015年,僅11月11日當天,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的快遞物流訂單就達到了4.6億件。在2018年和2019年11月11日至16日業務高峰期,共處理的郵(快)件分別為18.82億件和23.09億件。

單純地依靠人工分揀已經無法承擔業務量爆炸式增長帶來的巨大壓力。據媒體報道,2010年“雙11”,部分快遞網點就出現了快遞件來不及處理,導致爆倉;2011年“雙11”,全國各地出現大面積爆倉,引發了社會性關注。

在與三家快遞公司轉運中心的一線主管交流中,記者發現,隨著自動化流程逐步完善,他們對爆倉的擔憂也小了很多。

圓通上海轉運中心副部長範力向記者表示,以前是人海戰術,但人的效能是有限的,而機器的效能要遠遠超過人工操作的效能,如今“雙11”期間,把機器效能提高到最大化,不僅不會出亂子,而且很平穩。

範力直言,自動化裝置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馬上見效。“剛上線的時候感覺很陌生,但用完之後我們感覺到效率真的特別高,而且操作很有序、很平穩”。

據悉,為疫情後的第一個“雙11”實現充分保障,截至10月底,圓通全網各大轉運中心改擴建專案計劃完成了30多個,達到全年計劃的92%。

人車貨場全鏈路數字化

當羅超仁在轉運中心檢視一條條分揀線是否正常執行時,離他幾百米遠的中通總部辦公大樓3樓的會議廳內,中通快遞“雙11”期間的整體快件業務量、各地轉運中心的進出港業務量、幹線運輸車輛情況、正在派件的快遞員數量等關鍵資訊均一一展示在一張電子大屏上。

同一時間,中通快遞資料智慧部高階總監蔣國友在他的辦公室裡,透過電腦和手機實時觀測著這些資料。

“我們在管理快件全鏈路的過程中會用到大資料監控,例如每天在全國網路中執行的幾千萬快件若在運輸過程中發生停滯或者沒有及時送達給消費者,這些異常情況都可以透過大資料監控抓取到。我們會把這些資訊推送給相應的業務部門後,他們會對這些異常情況進行及時追蹤和處理。”蔣國友告訴記者,站在總部的角度,透過大資料平臺,對各類異常情況的處理能力大大提升。

據悉,這種數字化、資訊化管理,不僅僅適用於快遞公司總部,小到一個街道的網點、一個快遞員,都是全鏈路管控系統中的一環。

11月7日,上海圓通的一家網點老闆李子明(化名)給記者展示了他的管理APP頁面,當天網點到件8000多單,預計8日到件量6700多單,除了業務量資料,快件延誤或遺失情況、簽收/未簽收情況,都能夠實時地看到。

李子明告訴記者,這套全鏈路管控系統在三年前就開始用了,但當時功能還不夠完善,準確率也不夠高,現在功能增加了很多。例如,以前網點難以準確預判風險和準備應對措施,但現在透過系統給出的預測資料,網點老闆便能夠判斷是否需要擴充場地,計算每個快遞員一天要送多少件量,對人員進行及時調整。

這便是快遞公司透過數字化、資訊化管理工具賦能網路的縮影。從總部的管理人員、轉運中心的一線主管,到網點負責人、快遞員,都有相應的資訊化應用APP,根據各自許可權不同,各個環節工作人員可以看到的資料和可進行的操作也有所不同。

和轉運中心投入自動化裝置、逐年提高產能的原因一樣,快遞公司進行數字化轉型、打造全鏈路管控系統,也與不斷增長的業務量有關。

“隨著件量逐年增加,依靠分散在各個系統內的資料監控,已經難以保證整體的服務質量維持在高水平,如果要實現全鏈路管控,則需要一個大資料平臺把各個系統的資料彙總起來。”談及中通快遞打造大資料平臺的初衷,蔣國友稱,管理攬收快件、管理轉運中心、管理網點派件等多個環節都有各自的系統,但相互之間的資料不打通,而站在總部的角度,希望可以看到全鏈路是否發生異常,因此需要把所有系統的資料抓到一個平臺上,進行綜合管理、分析、預測和處理。

數字化轉型、全鏈路管控讓快遞公司在應對風險和危機時更加從容。蔣國友表示,“以前某個網點出現問題,可能一癱就癱半個月,現在發現問題,總部可以及時進行預警,相同的問題可能一到兩天就解決了,效率提升了很多。如果網點自己處理不了,總部還可以調撥附近的資源提供幫助,這些資訊都可以透過系統傳達下去。”

此外,企業不斷髮展下的組織和人員臃腫問題也在這一轉型中得以解決。“以前有部長、副部長、主管、大組長、小組長,現在就部長、副部長兩個人,管理直接就扁平到底。”範力告訴記者,現在的管理架構簡潔明瞭,不再需要一層一層地傳達指令,應對“雙11”這種大促也更加輕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69 字。

轉載請註明: “尾款人”,你的快遞到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