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6日訊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在疫情防控中,中核集團發揮科技與產業優勢,利用輻照滅菌技術,助力醫用防護服的生產,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大大縮短了滅菌環節的時間。
實際上核技術可以應用的領域遠不止這些,在醫療、低碳清潔能源發展等領域大有可為。核技術離我們的生活有多近?在各個領域承擔著怎樣的重任?6日我們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羅琦。
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國亟需發展低碳清潔能源。國際原子能機構預判,只有增加核電利用,未來全球才有可能實現氣候變化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羅琦介紹,核能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也是我國履行減排承諾的可靠選項。核電在節能減排方面幾乎沒有二氧化碳排放。
羅琦說:“核能幾乎不產生碳,既清潔又低碳,其他能源清潔但不低碳,此外核能穩定好用。實際上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把核能作為一個減排低碳的重要手段。全世界平均核能佔的發電量,全世界拉通為10%左右,我們國家現在只有4.9%,差距非常遠。而發達國家像法國核能發電佔到70%,美國佔到20%。我們國家制定了2030的發展長遠規劃,從現在來看核能發電在我們的電網中佔4.9%左右,而按照國家規劃到2030年至少要達到10%。”
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執行。每臺機組每年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相當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但我國現有核電規模及增速還不能與碳中和目標相匹配。羅琦建議,加快核電發展步伐,保證穩定的年開工量;同時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確保所有核電專案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應電量消納政策,讓核燃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要大力發展現在的‘華龍一號’,適度發展中國‘玲龍一號’小堆,同時推進快堆(快中子反應堆)的應用,用這三個手段把我們的發電量提起來,至少要先達到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然後再逐步達到歐美國家水平。同時要建造一些核供熱堆,尤其在北方這種堆是專門供熱的,能夠併入城市管網,透過核能發熱非常安全。現在國內也搞出這個技術,我們稱為燕龍,所以這幾條龍4個組合拳要把碳峰值給降下來。長遠來講就是核能研發要跟上,未來的快堆要大面積用,現在的壓水堆要改進提高,然後新的聚變堆要加大投入。”
另外,核醫學在疾病診斷、治療和醫學藥物研究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是邁向精準醫療的重要途徑。放射性藥物是核醫學的核心和靈魂,在分子診斷和精準醫學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醫學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羅琦說:“目前為止,放射性醫學應用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治療癌症用,就是定量靶向。比如我們的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可以殺癌症細胞。二是還有一部分的藥物是做檢測,比如檢測心血管有沒有毛病,注射某種適應劑、跟蹤劑,就能知道整個器官什麼形狀,血液怎麼流動,組織邊界是怎麼回事。還有是正在開發的保健作用藥。總之,要跟公眾解釋好,其實其一點點微量對人是非常有好處。比如用碘131來治療甲亢,現在我們的技術、藥已經做到一次交費終身治好,為什麼敢承諾終身包治,就在於把握性很大。”
羅琦表示,我國放射性藥物研製迎來了第65個年頭,總的來說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國在放射性藥品人均使用量方面遠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未能發揮出放射性藥物的優勢和應有作用。
羅琦委員提出建議,應加大對放射性藥物前期基礎研究投入,指導放射性藥物的技術開發,同時,出臺新的政策,進一步調動藥企積極性,降低藥物成本,擴大市場。“實際上,現在國內製備放射性藥的醫用同位素和藥本身很多是進口的。我們現在本身就應該是自主化,需要加大對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藥物的研發力度,既要代替國外進口,同時要開發出一些新藥。現在國家規定每個縣一級都應該設定放射治療科,發展餘地挺大。所以首先是技術,科研要投入,技術拿到後就是產業推廣,政府的監管取證過程對核醫學要有特別政策,之後政策就要納入醫保。其中監管取證的問題是很嚴峻的,政府監管要有一套程式,一些看準了的要特事特辦,在注重實效的情況下簡化審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