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記者顏之宏)3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該讓“偷臉”的企業“丟丟臉”了》的評論。
今年央視“3·15”晚會,再次聚焦人臉識別的安全問題。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臉識別非接觸採集的“無感特性”,在不提前告知的情況下,自動抓拍到店顧客的人臉資訊,並將相關資訊用以精準營銷等牟利行為。真相甫一曝光,引發網民熱議。
從利用換臉軟體侵害他人名譽權,到小學生使用照片騙過快遞櫃的人臉識別系統,再到不法商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一系列技術濫用的例項不斷挑動公眾的敏感神經,也讓人臉識別這項技術逐漸與“黑灰產”關聯掛鉤。
作為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人臉識別在發展之初就是為了在提升安全驗證便利性的同時,儘可能保證驗證手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這也是公眾在最初願意接受這項技術的初始動力。然而,公眾發現因為自己的面部資訊被人非法獲取,甚至導致合法權益受損,才回過神來認識到“丟臉”的危害。其中折損的,不僅是公眾作為消費者個體的正當權益,還有人臉識別技術作為行業整體的公共信譽。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當人們憧憬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帶來新的產業革命,在服務企業和造福大眾上獲得“雙贏”效果的時候,卻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真經——“我們的人臉資訊都是無感採集的,所以不需要提前告知”,如此“振振有詞”的回應卻讓圍觀者心驚肉跳。在人臉識別技術愈發普及的當下,部分企業追求著“目光短淺”的短期收益,卻讓全行業為其錯誤行為買單。
在媒體曝光違法採集人臉特徵資訊、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案例後,相關主體不僅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還成為它們鼓吹技術能力的“佐證”,某些企業甚至還獲得了高額的資本注入,這些異常情況都值得監管部門關注並做出必要反應。
“菜刀在廚師手裡是用來切菜的,在壞人手裡就是奪命武器。”放在大背景下看,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也是這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效手段。因此,技術的發展需要行業自律,也更需要公權力機關及時出手、正本清源,讓濫用技術侵害公眾利益者得到正義的審判,也是讓善用技術提升行業創新活力者得到清朗的市場環境。
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民法典,將生物識別資訊納入個人資訊範疇,並進一步明確了相關主體在處理個人資訊時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再往前推,在2017年就付諸實施的網路安全法,也對個人資訊的採集、使用和儲存的合法界限做出了規定。
對人臉識別的技術濫用,是時候“動真格”了。對技術濫用並構成違法犯罪者,監管部門有必要拿出違法必究和執法必嚴的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