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私域流量,光有導購還不夠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作者:王浠源,36氪經授權釋出。
“現在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不僅要搞門店業績,還要會線上營銷。對我們的培訓和管理全部透過軟體系統,我們這個年紀還要學習這麼現代化的東西,不學習就被淘汰,真是頭疼啊。”這是零售君在上海太平洋廣場聽到的幾名導購的抱怨。
如今,無論是太平洋廣場這類傳統商場,還是新興的品牌,導購都早已開始使用各種新零售工具,這一趨勢甚至蔓延到零售銀行的網點。
自疫情爆發以來,零售企業受到較大影響,線下生意幾近停擺,這使得它們更加重視起流量成本和新的流量入口。
“零售企業有數量龐大的導購群體。試想一下,每個導購微信裡至少有幾百個聯絡人,如果將其中的100人轉化為使用者,幾萬名導購就會帶來幾百萬的新增流量,創造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銷售額,這些流量的成本要比從線上購買的便宜很多。”超級導購CEO李治銀闡述著他給零售企業的解決方案。
將導購作為營銷觸點無疑觸動了零售企業敏感的神經,為導購賦能已不再是專屬於新零售先鋒企業的舉措,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加入到這場變革中。
相對於其他行業,零售業或許更能理解“流量在哪,生意在哪”這句話的真諦。零售企業對流量的追逐無可厚非,但是——
從線下到線上,從公域到私域,真正吸引消費者的是什麼?
導購角色和職能的演變,僅僅是因為他們是新的流量入口和營銷觸點?
私域流量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重新定義導購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1.2億名導購。這個群體分佈廣泛、流動性高,絕大部分學歷是初高中或中專、職校。雖然一些品牌在導購入職前會進行一到兩天的入職培訓,嚴格一些的還必須透過筆試和實習考核才能上崗,但相較於其他行業,導購的入職門檻並不高。
隨著新零售程序的不斷推進,從2018年起,一些新零售先鋒企業逐漸意識到導購的重要性,並賦予其更豐富的含義——網紅直播,產品功能宣講員,品牌宣傳大使,顧客的閨蜜、管家,購物參謀……
到2020年,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認識到:導購是最佳的品牌傳播渠道,也是連結品牌、顧客和消費場景的關鍵節點。
企業對導購的要求越來越高。為全球零售連鎖行業提供科技解決方案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R+”創始人胡世成對零售君說:“現在對導購的考核指標不止是業績,還有貨品、渠道、營銷、風控、流量五個方面,有的企業會從中拆分出更細的指標。”
普通導購如何完成升級?用工具賦能成為了新零售企業的首選。
據零售君瞭解,早年微盟的“客來店”,有讚的“智慧導購”以及阿里的手淘+釘釘,都是類似的產品。
雖然在具體服務專案上有一定差異,但是服務共性上很明確,都是將傳統導購業務數字化,注重使用者的精準分析、渠道拓展與資訊留存。
以超級導購5.0為例,透過對導購的培訓、運營以及營銷賦能,在使用者轉化率上相對更高。
在良品鋪子副總裁趙剛看來,導購賦能工具好比衝鋒槍。如果說以前給導購配備的是弓箭,那麼衝鋒槍在未來的戰場上一定可以幹掉弓箭,提高導購的綜合素質,幫助導購在一線衝鋒作戰。
消費者為誰留存從流量的角度來說,只有存在於企業資料庫裡的流量才能稱為私域流量。因而,市面上的導購工具都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做使用者資訊的留存。
為了方便做私域流量,一些零售企業要求導購不再用個人微信,而是企業微信來新增顧客好友。
然而,透過企業微信倒是留存下了使用者資訊,同時也流失了一些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親切感。
零售君身邊有些朋友,覺得從導購的個人微信轉到企業微信很不習慣:“企業微信非但看不到朋友圈,還會自動推送優惠資訊。總感覺在跟機器對話,沒有溫度。”
對此,李治銀的觀點一針見血:“上述情況確實存在,但是在顧客與導購沒有建立信任關係的時候,更多的是因為品牌而非導購個人去購買產品。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透過企業微信將顧客資訊納入私域流量池才有可能實現轉化,否則導購離職會造成使用者的流失。”
零售君將調研範圍擴大,透過線下門店走訪以及線上社群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顧客會選擇新增企業微信而非個人微信,但這也是基於其對購物體驗以及對產品認可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導購的專業度以及服務態度會在第一次成交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對於有品牌認知度的顧客來說,無所謂新增企業微信還是個人微信。
“我只是有個更便捷的通道來獲取產品資訊。我不會去看導購的朋友圈,但是他們每季推送的新款還是很適合我的。我現在會選擇的品牌不多,通常是盯著幾個品牌反覆購買。”億萍對零售君說。她是一家擬上市公司高管,身邊的高知女性也幾乎是相同的理念。
“一般一個導購在行業內幹3~5年,如果細心經營的話,會有一批忠實使用者。但是這也僅限於在同一個品牌,消費者會選擇向她而非向其他導購購買產品。如果該導購跳槽到其他品牌也能帶走顧客的話,那麼她實際上具備了脫離平臺而成為超級導購的能力。”新零售分析師龐浩向零售君表示。
品牌力是核心從上述調研可以發現,多數情況下,導購個人並不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特別是對於有品牌忠誠度的消費者。
其實,零售業發展到今天,幾乎在各個細分賽道上都有不少競爭者,但市場空間有限。峰瑞資本創始人李豐表示:“在存量市場中,消費者對產品的辨識度更高,誰產品力強,誰更容易勝出。”
“現在很多品牌方都有流量焦慮,最近幾年出現了很多營銷熱詞,背後都是這種焦慮的體現。其實所有熱詞都可以理解為解決流量問題的方法論,迴歸到商業本身,只有持續創造價值這一件事。”李豐進一步解釋道。
也就是說,由產品和服務所創造的價值才是吸引消費者的核心因素。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私域流量?
資深品牌營銷人尋空認為品牌是最大的私域流量。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消費者準備在淘寶或京東購買一雙鞋時,如果在搜尋框輸入的是“運動鞋”,那麼下面出現的運動鞋可能有耐克做的廣告,這是公域流量。如果搜尋的是耐克,那麼就意味著,這名消費者已經是耐克的私域流量了,這個私域流量是由品牌本身帶來的。
一旦透過過硬的產品、一流的服務,以及廣告、營銷,長期建立了知名度,讓消費者形成了對品牌的認知度、好感度和信任度,那麼就形成了品牌相對穩固的私域流量。
零售君進行了街頭採訪以驗證尋空的觀點。“我可能會因為優惠活動而進入某個品牌群,但是通常享受完優惠就退群了。但是會留下一些品牌,我會關注這些品牌的公眾號,也會逛它們的旗艦店。”受訪者安然向零售君表示,她代表的是一線城市的年輕消費群體。
對於30歲以上的中產及以上消費者來說,品牌不僅體現個人的喜好和價值觀,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為導購賦能實際上也是為了提升品牌力,更好地傳遞品牌價值。但是導購在使用工具時,容易陷入工具人的誤區,被動地接受工具上的指令,無法真正起到連結消費者的作用。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忻榕認為,為導購賦能要發揮其主觀動力,讓他有自信能夠調配企業資源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現在品牌追求的是千人千面,對於使用者不同的需求,要允許導購嘗試新的方式來服務他們。以使用者思維而非流量思維去服務客戶,才能持續性地創造價值。
* 應受訪者要求,億萍、安然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