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AI 新藥研發」這股千億熱潮一無所知

你有沒有覺得,醫療AI的創業風向,似乎悄悄轉向了醫藥?

VC機構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證明這個預判。過去三個月時間,AI新藥研發賽道的熱錢不斷。

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年底開始,已經有多家AI企業獲得新一輪融資,其中90%都是剛完成A輪融資的早期企業。  

我們對「AI 新藥研發」這股千億熱潮一無所知

資料來源:IT桔子

而且,不僅僅是創業公司“向陽而生”,百度、華為、位元組跳動等網際網路大廠也暗暗佈局,相繼披露了自己的AI新藥研發和招攬人才計劃。

與其他醫療AI賽道相比,AI新藥研發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在於,市場需求非常明顯,傳統新藥分子需要3-5年才能篩選出合適的先導物作為臨床研究候選,而AI新藥發現只需要1-2年,甚至幾個月就能完成。

而不同之處也在於此,獨特的作用場景、服務物件和變現方式,讓其具有更高的產品價值,甚至被認為是最適合人工智慧商業轉化的醫療賽道。

近日,帶著對AI新藥研發市場的顧慮和疑問,雷鋒網專訪了五源資本董事總經理井緒天。

從資本角度為我們解構這一賽道的爆發原因,以及未來的發展走向。

作為國內早期佈局AI新藥研發的VC之一,目前五源資本已投資超過6家該領域的創業企業,最近2個月時間內又對4家企業進行了加持。

AI新藥研發因何爆發

從需求角度,AI新藥研發市場的出現,離不開傳統醫藥創新的日暮和途窮。

2020年,FDA共批准53款新藥上市,其中35種是小分子藥物,一舉成為史上新藥獲批數量最高的一年。

但創新藥數量的暴漲,並沒有給各大藥企帶來更高的利潤增長。

根據德勤釋出的《2019年醫藥創新回報率評價》,近十年來,創新藥的銷售峰值和投資回報率持續下滑。

到2019年,全球TOP12的製藥公司平均投資回報率已經下滑至1.8%,相比2010年減少了80%。

我們對「AI 新藥研發」這股千億熱潮一無所知

德勤報告截圖

這意味著現在藥企每開發一款創新藥,邊際成本都會進一步升高。

類比於採礦業,在資源有限的背景下,每個新礦的開採難度越來越高,花費成本也隨之升高,每發掘一個新礦就需要更高的開採成本。

但創新藥市場並非自然資源,沒有被發現的潛在分子,以及不同差異的分子數量還非常龐大。

在傳統方法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只能倒逼藥企去探索創新,用更低成本尋找創新藥。

而人工智慧的崛起,正好回應了藥企的這一創新需求。

一方面,深度學習可以分析資料,模擬藥物臨床試驗過程,在分子水平建立病人生物活動網路模型,透過網路模型發現新靶點或生物標記物,為藥物研發提供方向。

讓藥物化學家們不用整週、甚至是整月浪費在實驗室,去測試那些AI認為難以成功的分子。

另一方面,算力的提升,也使更大規模的藥物分子篩選成為可能。

以雲計算為例,2020年3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透過開源藥物發現平臺VirtualFlow,在15小時內就完成了10億種化合物分子的虛擬篩選,大大超過了傳統方法的篩選速度。

在逐漸看到人工智慧的潛力之後,包括阿斯利康、拜耳、禮來、GSK、諾華、賽諾菲等各大藥企都將目光瞄向了這一領域。

而國內的AI新藥研發行業,也在三個因素的推動之下,迎來了最為活躍的一年。

其中第一個因素,就是技術驗證的突破。

以晶泰科技為例,在2020年已成功將AI研發的新藥分子推進至 PCC (臨床前候選化合物 )階段;此外,像費米子科技和英矽智慧等企業,也紛紛在炎症及代謝和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新藥分子上,取得了突破。

“這些新藥篩選成果的出現,在整個行業都是標誌性事件,因為在創新藥領域,不管是傳統方法,還是AI篩選,只要藥物分子進入PCC階段,就是一個穩定待開發的新資產”井緒天表示。

第二個因素,則來源於醫藥政策。伴隨著第三批、第四批等更大規模國家藥品集採在2020年出現,使國內傳統藥企的利潤大幅度減少。

在仿製藥利潤不斷壓縮的大背景下,眾多國內藥企紛紛轉向創新藥領域,使新的原研藥成為稀缺資源。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資本市場的認可和推動。

2020年,在AI製藥投資領域,出現的最大轟動性事件之一,就是薛定諤(Schrodinger)和relay兩家AI新藥研發公司的上市。

井緒天表示:“兩家公司都是透過AI和計算驅動新藥研發的公司,僅有薛定諤有部分的軟體收入;在管線方面,兩家公司也只有幾個尚在臨床試驗一期的藥物分子,如果按照過去創新藥企業在二級市場的估值,最終市值可能僅有幾億美金。”

但最終,兩家公司在二級市場創造出了遠超自身管線價值總和的溢價,如今市值都達到50-60多億美金。

他們上市之後,空頭機構香櫞研究公司(Citron Research)甚至在釋出的報告中表示,“薛定諤公司是過去五年來最重要的IPO,堪比早期的特斯拉。”

這種技術型藥物研發的企業在二級市場的成功,也增加了一級市場VC的投資信心,讓更多投資機構開始重點關注這個賽道,並出手佈局。

下一個智慧駕駛?

如今,在資本推動下,AI新藥研發的熱度已經不斷升高,甚至讓我們看到些許醫學影像AI曾經的影子。

過去,隨著創業風口出現,醫學影像AI在極短時間就出現大量創業專案和初創企業。

但隨後的同質化問題導致行業出現惡劣的競爭和價格戰,甚至有企業做出“永遠不收費”的口號。

在熱潮之下,AI新藥研發未來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軌跡,是否會重蹈其他AI賽道的覆轍,也已成為所有觀察者心中的疑問。

井緒天認為,AI新藥研發的發展軌跡,可能會和過去所有的醫療AI都完全不同。

過去的AI輔助診斷主要是效率提升,在醫生本身具有診斷能力的前提下,AI主要是降本增效,實現高效率的診斷。

而AI新藥研發則是透過新靶點和新分子創造之前沒有的供給關係,找到更適合的藥物結構,攻克沒有解決的疾病,創造新的藥物資產和增量市場。

以心臟病在研藥物mavacamten為例,作為首個解決肥厚性心肌症的創新藥,它既開闢了一種新供需關係,又解決了困擾心內科的治療難題,在臨床試驗完成之前,就被百時美施貴寶以131億美元收購。 

在人工智慧領域,與AI新藥研發的發展趨勢類似,並有借鑑意義的賽道可能就只有自動駕駛。

兩者同樣都具有行業壁壘高、技術跨度大、產業週期長的特點。

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AI新藥研發,這些企業在技術得到充分驗證之前,很難獲得大規模的收入,但同時又需要資金進行研發投入。

這意味行業的第一階段發展,就只能出現幾位擁有核心技術壁壘的玩家。

此外,VC也會依據團隊背景和技術實力向頭部企業高度集中,導致這些核心玩家獲得賽道內最頭部的資金體量和資源。

除了市場格局,AI藥物研發和自動駕駛在與傳統藥企或主機廠的競爭上,也能找到一致點。

在自動駕駛賽道,雖然大眾、福特、賓士、寶馬等主機廠早在2013年,就曾嘗試人工智慧和造車的結合和探索。

但經過多年發展,最終還是特斯拉、谷歌Waymo、圖森未來等新興科技玩家走在了前列。

與之類似,雖然羅氏、輝瑞、諾華、默沙東、賽諾菲等傳統藥企也開始試水AI和藥物研發的結合,並提出了自己的AI藥物研發戰略。

但從已披露的訊息來看,這些策略的核心技術環節依然都是與創業企業合作來完成。

AI藥物研發的未來挑戰

對於AI新藥研發企業,在2018年,依靠團隊背景可以完成天使輪融資;如今,透過概念和技術的初步驗證,也紛紛獲得A輪融資。

但與創業理想以及技術願景相比,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週期,意味著各個企業將迎來更加骨感的現實挑戰。

首先,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款與AI直接相關的新藥分子獲得批准。如何快速找到正確的應用的場景,將成為所有創業者面臨的首個生存難題。

創新藥雖然是一個很大的賽道,很多治療方向可以發掘,但並不意味到處都是藍海市場。

像熱度很高的PD1靶點,扎堆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導致後面出現的新藥商業價值嚴重下降,AI如果切入到這樣的領域,將面臨鉅額投入打水漂的風險。

而且人工智慧和新藥研發的高投入特點,也決定創業者只有一次出牌機會,第一次出牌失敗就將面臨出局。

除了應用場景,AI新藥研發產品的快速迭代,也是各個企業急需突破的又一難關。

微軟AI事業部及全球研究院負責人沈向洋曾經表示:“發展人工智慧肯定不是做出一個產品就結束了,整個週期都需要經歷不斷的學習、迭代。”

事實上,深耕新藥研發的人工智慧產品也同樣如此,隨著新藥物分子的不斷合成和篩選,AI就需要訓練新的資料。

這意味著,為了構建藥物研發業務真正可用的深度學習引擎,未來AI新藥研發企業可能既需要快速在市場搶奪,既懂AI又懂藥物研發的技術人才,增強自己的研發能力;

同時還要切入藥物研發流程當中,讀取所有相關資料庫,完善自己的資料和技術核心。

“而且從VC角度來看,這樣節點的每一個努力和動作,都將成為他們與其他AI新藥研發企業競爭的籌碼,進而決定誰將獲得下輪融資的最高份額。”

結語

2021年2月,“AI藥物分子發現”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列為2021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作為客座評選人,比爾 · 蓋茨曾表示:“這些突破性技術,會讓你覺得美好的未來,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經過幾年的前期積累,AI新藥研發已不再是生物醫藥行業中的概念性技術。伴隨行業的成長與爬坡,正在逐漸綻放更大的想象空間。

同時,這樣的發展趨勢也為無數AI創業者創造出新的逐夢戰場,活躍的資本、強烈的需求,成熟的技術,更大的空間將成為他們最好的實踐溫床。雷鋒網雷鋒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05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對「AI 新藥研發」這股千億熱潮一無所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