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我起來!”最新研究:即使60歲,你的腦子也不慢

“扶我起來!”最新研究:即使60歲,你的腦子也不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學術頭條,作者 | 郝景,編輯 | 寇建超

“年紀大嘍,腦子轉不動嘍”。

在既往認知中,大多數人都深信不疑,老年人的反應要比年輕人更遲鈍。

大量科學研究也表明,思維速度(大腦思考問題的速度)與年齡之間存在負相關。也就是說,在各種各樣的認知任務和環境中,老年人的思維速度往往比年輕人慢。

然而,這是事實嗎?

近日,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心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儘管我們的反應時間在 20 歲時就會開始放緩,但這種放緩的原因是因為決策謹慎性的增加(increases in decision caution)和非決策過程的放緩(slower non-decisional processes),而不是思維速度的差異。

而思維速度的差異,只有在約 60 歲之後才會出現。

因此,這一研究挑戰了關於年齡與思維速度之間關係的普遍觀點。

相關研究論文以“Mental speed is high until age 60 as revealed by analysis of over a million participants”為題,發表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雜誌上。

老年人腦子慢?錯了

為啥我們總認為老年人腦子慢?

這其實要歸因於近幾年大多數關於年齡與思維速度相關性的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學家針對年齡與思維速度關係得出的研究結論,主要是基於將受試者在初級認知任務(比如比較兩個字母)中的平均反應時間(RTs),作為資訊處理基本速度的衡量標準。

然而,這種方法卻存在兩個明顯的缺點:

1. 單獨使用平均 RTs 並沒有利用經驗 RT 分佈中包含的全部資訊,並且忽略了從實驗正規化中也可以獲得的準確性資料。

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只是從單一的結果中得出了結論。例如,在生活中,我們在比較兩家餐館中小龍蝦的美味程度時,“這家的龍蝦大,所以好吃;那家的龍蝦小,所以不好吃”,只關注龍蝦大小卻忽視了其他影響龍蝦味道的因素(比如料理的手段、小龍蝦的新鮮程度等等),得出的結論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2. 平均 RTs 遠不是純粹的思維速度測量,而是代表不同認知過程的總和。

例如,速度-準確性的權衡(即反應謹慎程度的不同會影響反應的速度和準確性)與編碼和運動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儘管它們與思維速度無關,但會對平均 RTs 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平均 RTs 反映思維速度的程度還是有待商榷的。

此外,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大多數研究的樣本量也都很小,這對於尋求透過更大樣本來提高可靠性的個體差異研究尤其成問題。

為了提高研究的準確性,研究人員利用深度學習將貝葉斯擴散模型(DM)應用於大樣本(包括 120 萬名 10-80 歲年齡段的參與者),從原始響應時間資料中提取可解釋的認知引數。

研究人員發現,思維速度、決策謹慎性和非決策部分(編碼和運動反應時間)影響了不同年齡段的平均 RTs。

“三管齊下”,控制你的大腦

那麼,具體影響是這樣的?

首先,是思維速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腦子反應的快慢。

研究顯示,人們的思維速度在 60 歲之間保持穩定,從 60 歲左右開始,思維速度呈加速下降的趨勢,這種下降會一直持續到 80 歲。

所以,直到你 60 歲時,你的思維速度與 20 歲時仍是不相上下的。(所以這就是退休年齡在 60 歲的原因嗎?)

其次,是決策謹慎性,決策謹慎性代表了我們做出決定時的謹慎程度,會為做出的決定所帶來的後果而考慮。

研究顯示,在 10-20 歲年齡段之間,決策謹慎性有所降低,在此之後,直到 65 歲之前,決策謹慎性則呈准線性增長。

這種結果表明,在大學年齡段的人做出反應時最不謹慎,他們更願意在準確性和速度之間權衡。

此外,在成年早期,決策謹慎性升高的趨勢變得明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成年以後,平均 RTs 的快慢開始與年齡增加相關。

最後,是非決策時間,非決策時間,即編碼和運動反應所需的時間。

研究顯示,非決策時間從 10-15 歲呈減少的趨勢,之後呈准線性增加,直到 80 歲。

因此,決策謹慎性和非決策時間的年齡差異與 RTs 發現的模式密切相關,表明這些因素可能會對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平均 RTs 水平產生重大影響。

“扶我起來!”最新研究:即使60歲,你的腦子也不慢

圖|思維速度是年齡、實驗條件和人口統計學變數的函式。根據性別、教育水平和實驗條件,對漂移率的年齡差異進行了單獨分析。(來源:該論文)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作為思維速度指標的漂移率與年齡之間存在明顯的非線性關係,則會與平均 RTs 所暗示的關聯有顯著不同,且比以往 DM 研究中發現的年齡差異更有資訊量。

侷限性

研究人員表示,在將認知能力的變化與其神經生理學基礎的變化聯絡起來的文獻背景下,DM 引數的不同年齡相關模式變得更加合理。

與以往的認知老化研究相比,此次研究具備多個優勢,其中最突出的是:

(1)大量樣本,允許進行與年齡相關的詳細分析;(2)使用貝葉斯擴散模型,以穩健且有理論依據的方式對決策過程的不同組成部分進行分解。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必須注意到這項研究的一些侷限性”。

其中包括,該研究的資料只來自一種特定型別的決策任務,以及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年齡差異和趨勢是否代表了人的內部發展過程(畢竟人是不斷變化的,不會按照既定的模式成長)等等。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但研究人員對此也做出了預期,他們認為,雖然這些分析超出了該論文的研究範圍,但在未來的工作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價值。

總之,這項研究顛覆了我們對傳統觀念的認知,至少在 60 歲之前,我們的腦子都是保持著“年輕”的狀態,還是能“轉得動”的。

那麼,你覺得自己還能再“戰”幾年呢?

  •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1-01282-7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35 字。

轉載請註明: “扶我起來!”最新研究:即使60歲,你的腦子也不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