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苗上市,疫苗瓶供應問題成為焦點。目前,我國疫苗瓶年產量達80億支以上,在疫苗瓶核心材料“中性硼矽玻璃管”方面,我國藥玻企業已掌握專有技術。
疫苗瓶真的被“卡脖子”了嗎?我國藥用玻璃製造能力究竟如何?隨著新冠肺炎疫苗成功上市,我國疫苗瓶供應是否充足成為輿論焦點。
中國疫苗行業協會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疫苗瓶年產量可達80億支以上。雖然我國疫苗瓶的產能充足,但長期以來,疫苗瓶的核心材料中性硼矽玻璃管卻依賴進口。
目前,世界上生產中硼矽玻璃的企業為數不多。其中,凱盛君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盛君恆”)已取得“用於醫藥玻璃包裝容器的中性硼矽藥用玻璃”專有技術,擁有實用新型專利21項和發明專利9項。凱盛君恆成為世界上第五家、國內唯一一家採用國際通用“全氧燃燒”熔化工藝和丹納法實現高質量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批次化生產的企業。
專家介紹,中硼矽玻璃的製造工藝主要分為模製和管制。其中,管制工藝中的拉管環節要將玻璃液拉成細長管,難度很高,目前全球掌握拉管技術的企業不多。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有多家企業陸續引進國外生產裝備和技術,但中性硼矽玻璃管的自主研製、應用及量產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生產存在技術難題、生產體積更小等成為我國中性硼矽玻璃管未能實現國產化的主要因素。
2017年,中國建材集團與河北魏縣的一家藥玻團隊實現合作,完成增資擴股成立凱盛君恆,3年時間聯合實施200餘項技術創新,進行1000餘次技術試驗,成功攻克了高品質熔化、高精度成型等核心難題,將成品率提升到65%,並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高品質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的穩定量產。
“該技術屬國內首創,產品質量穩定,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業內專家表示,凱盛君恆生產的中性硼矽玻璃管自2017年11月量產以來,已逐步得到國內外市場的認可。從試用、正式採購到長期合作,陸續達成合作的藥用制瓶使用者已有40餘家,同時產品出口至德國、西班牙等10餘個國家。根據反饋,其效能、外觀接近國際同類產品,且價格優勢明顯,較國內同類產品更加有效,整體價效比高。
雖然凱盛君恆已實現了自主生產高質量中性硼矽玻璃管,但仍存在生產工藝的不穩定、材料及關鍵裝備的缺失和下游關聯審評滯後等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中硼矽玻璃投入大、精度要求很高,製造高品質的玻璃管,不僅需要過硬的材料技術,還要有精密的生產裝備、品控體系等,是對企業綜合製造能力的考量。
目前,中國建材集團蚌埠院研發團隊正針對中性硼矽玻璃生產工藝、材料及裝備持續攻關,聯合凱盛君恆不斷提升工藝穩定性和良品率,加大研發力度開發預灌封成型和組裝關鍵裝備,力爭在短期內實現中性硼矽玻璃管成品率提升到80%,並儘快完成國產藥用中性硼矽玻璃製成的疫苗瓶與新冠疫苗的關聯審評,同時加快開展疫苗瓶在藥企的上機測試,加速產業佈局,滿足市場需求。
“凱盛君恆是我國藥用中性硼矽玻璃生產的先鋒企業。”中國醫藥包裝協會秘書長高用華說,希望透過持續最佳化產業佈局、區域佈局,企業可以帶動國內藥用玻璃行業升級,推進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鏈條有機銜接,以高質量中國製造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君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