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從有了“停課不停學”,就聽說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慘狀”。現在孩子陸續復課了,我就開始覆盤。
“孩子玩遊戲”這條“罪狀”,不排第一也能排第二;懲罰手段之激烈,也應該能排進前三。
具體措施包括且不限於擊打辱罵、沒收裝置、解除安裝刪檔等。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少數自以為“卓有成效”的,最後發現被“暗度陳倉”,結果“惱羞成怒”,導致“雞飛狗跳”。
孩子抗性一大,就覺得有網癮了,人生黯淡了,有些家長就跑到群裡喊,“遊戲害人啊!”“騰訊害人啊!”“馬化騰害人啊!”……
很多媽媽有一個“奇妙”的推導:遊戲和學習是反比關係。如果腦子是100,遊戲佔了20,學習就只能佔80了;如果遊戲佔40,哇,那學習只有60了!趕出去,趕緊趕出去!
作為遊戲黨爸爸,我不太敢在疫情期間吭氣,我連打遊戲的照片都不敢曬,生怕背一個“喪偶育兒代表”的名分。一直到快開學了,我才敢在太太的鼓勵下,稍微講上幾句。
2
有位媽媽,貌似很懂,分享了一些所謂“心得”,比如關閉下載通道,刪除遊戲記錄等等,以為自己“打造了一片淨土”。
感覺就跟我小時候我媽沒收遊戲機一樣。
這樣說吧。現在的遊戲,這樣堵根本沒用。頁遊知道不?小程式知道不?在同學群裡,就算你孩子獨善其身,也架不住別的孩子扔連結。而且我告訴各位家長一個事實:
越是不需要主機、不需要下載、不需要存檔、不容易被發現的遊戲,營養度越低,危害程度越大。
因為它不精緻,也不可能承載太多有意思的東西,只能靠重複操作獲得爽感,然後滿螢幕都是充值按鈕。
跟各位家長分享個道理:越是好遊戲,越容易被發現,越是爛遊戲,玩起來越隱蔽。你越覺得“自己管得有效果”,越是把孩子往爛遊戲那裡趕。
所以說,堵不如疏。
3
這麼說也有很多家長不服氣,說“遊戲又不是剛需”。
我建議你們問問孩子他爹,遊戲是不是剛需。
這樣說吧,我覺得電子遊戲就是孩子業餘生活的組成部分,不玩遊戲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疫情期間又不能出門,遊戲是讓孩子保持同齡人社交非常重要的渠道。
可能又有家長說,“他們可以聊學習啊”——一看到這種話我就無語凝噎。你跟你閨蜜天天聊工作啊。
這跟我們大人聊衣服,聊包包,聊足球,聊八卦是同一個邏輯。
就拿我小時候來說,我要是天天和同學聊三角函數出師表牛頓三定律,大家肯定打球都不願意來喊我,為什麼大家喊我呢?因為我們要交換一下仙劍的存檔:
這個遊戲走迷宮太麻煩了,拜月教主太難打了,鎮妖塔層數太多了,我們就互換一下進展,和李逍遙更緊密地同呼吸共命運。
那時候世界盃,大家都有心中支援的球隊。怎麼表達這種支援呢?
經歷過這個畫質的男同胞,大機率知道要把羅伯特卡洛斯調到前鋒線上。
中國足球隊捧起大力神杯的夢想,都是在手柄上實現的。
四大名著裡,男同胞最熟悉的往往是《三國演義》,別說劉關張了,東吳有幾個都督,臧霸伊籍阿會喃是什麼角色,很多人都能說出個門道來。
十幾歲的孩子,之所以肯翻原著,大機率是拜它所賜:
下面的日文看不懂對吧?我現在都記得,第二行第一個是尋寶。
這樣的例子,我舉百八十個都沒問題。
相比貪食蛇和俄羅斯方塊,這些遊戲根本沒辦法“隱蔽地玩”,不開音樂都有缺憾,可能我們的家長也劇烈地反對過。但現在回頭想一想,我們因此沉迷了嗎?墮落了嗎?
現在回憶起來,是不是覺得它還有一點夢想和創造呢?是不是我們能在聚會時依然興高采烈的素材呢?憑什麼我們認為現在的孩子不可以經歷這些呢?
4
那些家長的焦慮,我仔細看了下,一半是時間管理的問題,一半是遊戲品質的問題。
比如,孩子在上網課的時候偷偷打遊戲,遊戲裡姑娘的吊帶都掉下來了。
這得管。我也覺得,確實需要有個大人坐在一邊,起到威懾作用。但管之前,我斗膽問一句:他平時有沒有玩遊戲的時間?或者說,作為家長,你有沒有推薦他幾個好遊戲?
第一個問題,還有一半的家長說“有”;第二個問題,基本上就沒人答了。
那孩子的做法就很簡單了:因為只有上網課才有看手機和電腦的權利,所以他就偷偷地玩爛遊戲。一看遊戲不健康,你就會進一步壓縮遊戲的時間。然後他更加偷偷。遊戲更爛。
這一路迴圈就很惡性。
要打破這種迴圈並不複雜:第一,要承認這是必需的樂趣,給他玩的時間,讓他覺得沒必要透過上課時間做這件事;第二,提高遊戲的品質閾值,讓那些即開即玩的破遊戲根本入不了他法眼;第三,引導孩子願意向家長分享他在玩的遊戲,讓我們更容易發現問題。
第二和第三件事,爸爸們特別擅長做,千萬別浪費他們在這個領域的才華。
不要老覺得“一玩心就野掉”,“想玩又不清楚能不能玩”更容易分心。
5
如果還有人堅持想當“刪除派”,那我再分享一個故事吧:
這位家長,因為孩子沒有按時起床,刪除了孩子《我的世界》裡的存檔。
在他的眼裡,可能這只是“處理了一個遊戲”,可能有些家長還覺得,孩子的哭鬧說明他“有網癮了”,幸虧及時掐斷了。
如果你這樣想,那我覺得你根本沒有走進孩子的世界。
那個他所自豪的,一點一滴搭建起來的宏偉城堡,原來在你眼裡,只是懲罰他的道具。
而在他的眼裡,那座城堡,是可以和父母共同分享喜悅的創造。
它和費了幾天幾夜完成的拼圖,搭好的樂高,做完的手工,寫完的書法一樣,都是寄託著他們夢想,蘊含著他們勞動,讓他們獲得認同感的東西。它並不因為在螢幕裡,是一個電子遊戲,就會特別無足輕重,特別值得下手。
不是這樣。
正視一個人玩遊戲的需求,做好時間管理,發現好遊戲,一起感受它的樂趣,你會收穫更好的親子關係,也能把“代溝”稍微磨平一些。
遊戲研究社寫過一段話,我特別喜歡:
無論是育兒也好,討論也罷,我想,坐下來認認真真去看待他人所珍視的事物,承認它的價值(哪怕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都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美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