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佘凱文
來源|智慧相對論(aixdlun)
一週時間,從豐巢宣佈收費,杭州、上海部分小區陸續“罷用”豐巢,到5月15日首個抵制小區恢復使用豐巢快遞櫃,豐巢方面也公開道歉,宣佈延長免費時間,事件似乎迎來了一個大轉彎。
不過豐巢的道歉也好,延長時間等措施也好,消費者好像並不買賬,並且收費依然勢在必行。不去談論豐巢到底該不該收費,“5毛錢”的超時費真的會讓市場在意嗎?表面上看起來是“5毛錢”的矛盾,但實際上卻是“配送服務與需求”間的矛盾。
不記得從何時開始,快遞包裹就沒有再到達過使用者“手中”了,但是快遞公司的運力缺口,讓他們又不得不選擇快遞櫃這一“折中選項”。
在“豐巢事件”還在持續發酵時,我們在想末端配送到底如何才能讓快遞“到手”?
快遞櫃服務的到底是誰?
你希望你的快遞送到你家嗎?“當然想啊,但是有點怕,因為這樣我家裡的情況就都被知道了。”面對這個問題,“空巢女青年”小謝對“智慧相對論”說。
對於快遞櫃的出現,消費層面其實是一邊“歡喜”一邊“哀怨”的。快遞櫃能解決小謝的擔憂,但卻又讓快遞末端配送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肯定希望快遞送到家啊,我家裡有人為什麼不給我送上去?再說,現在快遞電話都不會直接打,就直接放進了快遞櫃,這損害的是我的權益啊。”不同於小謝,陳小姐是這麼認為的。
消費市場主張“快遞到家”是有理可循的,201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快遞暫行條例》也好,或是2019年10月1日實施的,由交通運輸部公佈的《智慧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都有明確指出“快遞公司使用智慧快件箱投遞快件,應當徵得收件人同意;收件人不同意使用智慧快件箱投遞快件的,智慧快件箱使用企業應當按照快遞服務合同約定的名址提供投遞服務。”
然而如果站在快遞小哥的角度,就又是一番景象。
“這真的也是沒辦法,送不過來,如果硬要將每件快遞都送到收件人手裡,還不說錢的問題,每天送件速度會慢很多,那時候使用者還是會有意見,我覺得快遞櫃能讓兩邊都方便,當然現在豐巢要收費了,收件人肯定不樂意,我們也理解。”一位快遞小哥告訴“智慧相對論”。
微信公眾號“首席人物觀”日前釋出了一篇《豐巢收費後,我觀察了北京CBD一處快遞站點》的文章,裡面更加具體的解析了快遞小哥與快遞櫃之間的關係。
北京有位快遞小哥,每個月大約配送8000左右的包裹,光是豐巢的使用費大概就需要2000多元,為此快遞小哥獲得了更多的時間,能夠使其完成更多配送。
對於0.4-0.45元一次的使用費,快遞小哥能夠欣然接受,顯然他們是在“用錢換時間”,或者說“用空間換時間”。
當然,快遞櫃帶給快遞小哥的提升也是顯著的,長沙一位快遞小哥告訴“智慧相對論”,“如果你要我一家家送,可能一個大點的小區,我一上午就要耗在那,但用快遞櫃卻只要30分鐘。”
但是將快遞放入快遞櫃的解決方案即便對於快遞小哥而言,也不是一了百了。
因為放入快遞櫃,對於快遞小哥而言也是“心虛”的,所以有許多快遞小哥在自己配送的快遞快要到期時,會選擇取出再次寄存的方式,“幫收件人”繳費。
其實說白了,快遞櫃和驛站等服務站點,最大的便利並非是給收件使用者,而是快遞小哥,快遞小哥為了提高效率且市場沒有其他解決方案,只能選擇這個相對摺中的方式,現在豐巢還要開啟雙向收費,消費者當然無法同意。
顯然,市場在期待一個更加優質的解決方案。
豐巢能夠活多久?取決的可能不僅僅是它自己
配送平臺方運力緊張且成本上升,與C端對於配送體驗的高要求,兩者間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即便不是透過快遞櫃。
解決這個矛盾,無非就是兩個方面,第一讓快遞小哥不用上門,保持他們的配送效率;第二讓收件人不用自取,實現快遞到家。
怎麼做?其實,包括順豐他們自己以及京東、蘇寧,甚至阿里、百度等等公司都已經開啟了這方面的嘗試,那就是“智慧配送機器人”。
如果是由機器人給你把快遞送上門你願意嗎?“可以啊,這我不會排斥,雖然肯定我的生活資訊依然會洩露,但是這和現在用手機軟體是一樣的,都有資訊洩露風險,但至少機器人的“安全性”要高很多。”小謝覺得如果末端配送由機器人完成,她完全能夠接受。
“配送機器人”的能力,其實在今年疫情期間就已經獲得了大量體現。特別在最嚴重的武漢地區,一臺臺配送機器人穿梭在街道、醫院等公共場景,一度也引起了不小的熱議。
“如果把無人配送比作沙灘上的一塊寶石,這次疫情在帶來配送員隊伍潮落的同時,也讓這塊寶石凸顯出來”,蘇寧物流研究所副院長欒學鋒在接受採訪時說。
目前由機器取代人力來完成末端配送,在許多B端場景中已經並不少見,如醫院、酒店、寫字樓等。
一家在B端市場已經實現了配送場景落地的機器人公司YOGO ROBOT在接受“智慧相對論”採訪時表示,“末端送件人手不夠、C端取件麻煩,以及疫情帶來的無接觸配送需求,客觀上提升了B端市場對於機器人末端配送必要性的認知,加速了B端對於配送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大家對於末端智慧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就YOGO所深耕的樓宇配送場景來說,疫情發生以來,YOGO的無人配送訂單上漲了5-10倍,全國新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已經超過百臺。”
又例如白犀牛,來自於“百度幫”的一個無人配送領域初創團隊,僅從今年春節到3月份時間,就完成了300多單的無人配送。
雖然現階段配送機器人還沒真正走進大部分人的生活,不過末端配送說到底需要的是為市場提供更加優質的配送服務,機器人的介入或許在解決快遞小哥效率問題的同時也能解決包裹到家的需求。
以前說末端配送是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看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他們需要解決的可能是“最後500米”。短期內,末端配送可能出現智慧櫃、配送機器人、快遞小哥並存的局面。豐巢可能不會“死“,但未來可能會進化成機器人的模樣。
“最後500米”由機器人來跑完
“機器人其實是另一種解決思路。有了機器人,相當於使用者樓下有了一位可以隨時聽從使用者召喚的快遞小哥。這位小哥不僅可以免費幫你把包裹送到家門口,你還可以挑選自己方便的送達時間。”
對比目前人工的配送的方式,機器人確實可以做到解決“最後500米”的問題。並且在解決“配送服務與需求”的矛盾之外,機器人能做的不僅僅是快遞小哥,比如在疫情期間它還承擔了消毒、清潔的工作,又或是在平時它也能變身一個移動的廣告載體。
這種多維度的“複利效應”或許會成為未來市場選擇的關鍵原因。
“相比於幹線物流,當前末端配送的自動化程度和效率仍然不高。面對龐大的末端市場,需要人工智慧公司與平臺方、地產物業共同來服務,提升C端的服務體驗。”YOGO ROBOT告訴“智慧相對論”,行業對於C端市場其實充滿期待,卻並不盲目。
“末端配送只是一個開始,它的本質是透過機器人的移動能力,實現場景的服務需求。新技術不僅需要在場景中不斷融合,還需要快速適應場景不斷新生的需求。”
蘇寧、京東也好,阿里、百度也好又或是專注於配送機器人的YOGO ROBOT也好,他們都在加速無人配送的落地,在大方向上行業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他們認為“所有C端足夠大的B端業務,最終都會往基礎設施去發展的,只是它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畢竟機器人不僅涉及硬體,還包括電子、軟體、生產……它是一個極其龐大的鏈路。它需要的是人工智慧公司在一個至少以十年為週期的生命維度裡,不斷創新與開拓。
回到此次豐巢的事件當中,即便有所退讓,但最終快遞櫃還是走向了收費,豐巢所表現出態度依然是“硬”,所支撐豐巢能夠如此“硬”的原因也是目前市場沒有顯著的可替代解決方案。
豐巢挾“效率”以令“快遞”,短期內確實能做到有恃無恐,因為不管你同不同意,收件人在末端配送這一環節越來越在失去話語權,快遞公司更加不願犧牲“效率”,不過這個時間可能也不會太長了。
像行業內部都認為,在未來2-3年內,機器人與智慧櫃、無人零售等更多的樓宇配套裝置打通,也將成為末端智慧化的一部分。在5-10年裡行業將會去解決不僅限於室內的配送問題。
由機器人開啟的末端配送,你會期待嗎?
總結
豐巢就像以前矗立在家門口的一個個“信箱”,在信件被網路“幹掉”後,郵箱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雖然包裹顯然不會被“幹掉”,但是豐巢並不能完美解決配送需求,加上這種“不討好”的操作,這才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
當下無人配送也許不能解決豐巢與市場的矛盾,但至少讓“痛點”找到了解決方案。
此內容為【智慧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智慧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佔”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慧 十萬個為什麼》
•【重點關注領域】智慧家電(含白電、黑電、智慧手機、無人機等AIoT裝置)、智慧駕駛、AI 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 金融、AI 教育、AR/VR、雲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片、演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