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肥沃的通訊市場孕育出華為和中興兩個明星裝置供應商,但美國突然打壓,中興措手不及,雖然最後以“破財擋災”方式收場,但也對中興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中心事件過去兩年,由此帶來的影響卻在國內愈發深刻,國內科技企業紛紛認識到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硬道理,才不至於一紙命令,上下游供應鏈全面崩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華為對待國產供應鏈和外國供應鏈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
一方面,華為始終保持與 微軟、高通、英特爾這樣的巨頭合作,汲取全球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技術經驗,但合作的同時也在有意減小對國外巨頭的依賴程度,華為給予外國巨頭的訂單合同明顯縮減,碰上難以放棄的供應商產品。也是以分攤的措施,把雞蛋放在多個菜籃子裡,與多家展開合作。避免出現突發事件而被卡脖子導致供應鏈下游完全停工。
另一方面,國產供應商逐漸被華為重視起來。過去,華為以國外供應商同樣的標準規格要求國內供應商,但受限於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國產供應商產品與國際標準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華為名單中,國產供應商佔比較少。不過在中興事件驚醒了華為,促使華為對國產供應商打開了大門,讓更多的供應商入局華為供應鏈。同時給予一定的資源傾斜和技術指導。幫助國產裝置供應商更快的速度成長。
為了更方便幫助國產供應鏈的成長,華為注資7個億成立哈勃科技公司,一口氣投資了7家公司,成績最好的思瑞浦,主營模擬晶片,僅用一年時間,從年虧損700萬到淨利8000萬,並迅速進入到IPO階段,華為功不可沒。
其實幫助國產供應鏈,對華為和國內科技企業來說是共贏的局面。國產供應商在華為資金、技術和訂單衝擊下,打了激素一樣瘋長。而在中興之後,面對特朗普持續升級的打壓手段,華為要想發展必須打贏更多的嚴峻挑戰,從終端晶片到通訊建設,外國產品鏈隨時有可能斷供,而國產供應鏈給了華為一定的憑藉,面對日益艱難處境,華為至少還有除外國供應鏈以外的另一個選擇。
那麼你認為華為扶持國產供應鏈的做法,是共贏局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