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國體育場館協會監事長霍建新受邀參加北京BTV財經頻道《數說北京》,針對“科技在冬奧會中的作用,科技如何助力比賽”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2022年北京冬奧會
關於2022年北京冬奧會,霍教授介紹,這是北京繼2008年奧運會後第二次籌備籌辦奧運會,歷史正在不斷加快中國人對奧運會的理解。
奧運會的順利舉辦對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的要求非常嚴格,為此,國家與北京市均出臺一系列支援開展冰雪運動的工作,引用北京市委書記、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 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蔡奇18年3月份啟動冬奧籌備工作時提出的要求:
第一,趕早不趕晚,保質保量,將所有基礎設施按規劃計劃實施好;
第二,將冰雪運動向教育系統等其他行業推廣,以此響應“三億人上冰雪”的號召,奠定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的基礎。
科技助力冬奧
北京冬奧會的腳步正在逐步邁近,智慧體育也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霍教授著重介紹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智慧場館。
首先是北京新建成的國家速滑館,這其中就引入諸多高科技手段與設施裝置,可以稱之為真正環保的智慧場館。
比如建築資訊模型(BIM)運維系統的利用,僅憑節能環保的利用,就可以節省約180萬度電。同時,該場館還具備藉助空氣能產生熱能由此供暖的能力,可有效減少碳排量160噸。除此之外,還有類似GPS定位系統,以便觀眾在如此龐大的單體體育建築(建築面積達七萬多平米)中尋找出自己的觀賽座位,透過手機查詢座位號導航等等。高科技利用,使得“冰絲帶”具備很多人性化的功能,為大家帶來了便利。
霍教授後續還介紹了包括水立方、五棵松、首體在內的多種提升觀賽感受的科技融合型智慧場館。
科技備戰,智慧觀戰
說到智慧體育,霍教授表示,高科技助力訓練,科技提高競技水平是一條捷徑。“科技冬奧”是“科技奧運”的延展。在2008奧運會提到過“科技奧運,人文奧運”,如今的2022北京冬奧會依舊冠以科技,可謂名副其實。
正是冬奧會的籌備,也帶動了國內一批體育相關產業製造業的生產。比如已經成立了中國冰雪產業聯盟,由國家工信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主持,許多高階企業參與,助推了中國冰雪產業尤其穿戴設施裝置研發。
最後,在談到人工智慧翻譯參與到奧運會的籌備,霍教授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將人工智慧融入冬奧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人工智慧 語言翻譯服務於奧運會的研發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以適應冬奧會,考慮到全國各地人群的使用,乃至語言習俗各種不同,不僅僅需要語言的翻譯,還會需要手語等等改進,後續都會融入到人工智慧的生產研發過程中。
除此之外,冬奧期間新聞媒體也會利用高科技傳播,比如里約奧運會投入使用的“現場雲”,代替記者手寫實時報道,直接錄入新聞,且不失高準確率;再比如平昌奧運會採用的現實虛擬空間直播技術,首次採用便口碑頗豐,相信類似高新技術都會在2020北京冬奧會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