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王辰陽
國慶中秋長假點燃了人們的出行熱情,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湧動的人流、車流體現了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出門在外健康碼必不可少,這讓一些老人或不會使用智慧手機的人犯了難。國慶期間,無錫火車站推出了無健康碼通道,為用老人機、無微信、無手機的人提供便利,獲得全網點贊。各地類似的舉措不僅體現了主管部門的善意,更讓我們認識到科技進步不應該以淘汰一部分人為代價,而應該讓社會整體感受到便利與美好。
不會使用叫車軟體,老人打車愈發難;沒有智慧手機,在一些醫院掛號看病不方便;部分餐廳只能掃二維碼點菜,吃飯消費都有了手機“門檻”……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們的生活看似更簡單便利了,對一部分人來說卻更難了。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4億。但是對於14億人口來說,沒有上網的人還有4億多,這個數字絕不能用“少數”來概括。
科技從來是中立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健康碼的問世為復工復產和日常生活秩序的恢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沒想到成了一些人出行的“路障”。排除這樣的“路障”,需要政府在基層治理上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加強服務意識,同樣需要科技工作者加強科研倫理觀念,在不斷推進科技進步 的同時降低科技使用的門檻,讓更多人共享科技帶給生活的美好。
不必留戀“從前慢”,讓科技帶著我們盡情快跑吧!此外,每個人都有責任——別落下與你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