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會說俄語”的中國邊城:跨國生意唱響致富經
中新社綏芬河12月1日電 題:“會說俄語”的中國邊城:跨國生意唱響致富經
中新社記者 王琳
迎戰2020年“雙十二”,李大成正在為他們的俄語直播首秀緊張籌備。作為綏芬河跨境電商領軍人物,他從依託“速賣通”做跨境電商,到打造巨狐中俄跨境電商智慧產業園、建設中俄跨境電商創客孵化基地,如今又捕捉到“跨境電商直播”的商機。
與金髮碧眼的俄羅斯人對話,設立中俄雙語的商埠牌匾,率先啟用俄羅斯盧布交易結算……在這座“會說俄語”的中國邊城中,大批生意人靠跨國貿易唱響致富經,助推黑龍江綏芬河從邊陲小鎮蝶變為“國境商都”。
“一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1975年建市之初的綏芬河是一個人口不足1萬、地方財政收入約9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沿邊小城。窮則思變,依託百年口岸的地緣優勢、改革開放的東風助力,敏銳的綏芬河人把目光投向一江之隔的俄羅斯(蘇聯)。
1984年,中蘇友協副會長、綏芬河鐵路車站站長徐君術帶著500公斤西瓜訪問鄰國,聞名於世的“西瓜外交”奏響了中國綏芬河對俄(對蘇)經貿合作序曲,吸引了各地淘金客落地生根。
“中國蔬菜,哈拉少(俄語意為‘好’)。”被譽為“商界花木蘭”的綏芬河市女企業家王穎冬透過跨國影片談生意。她所運營的藍洋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從事對俄果蔬出口,年果蔬出口創匯額超1億美元。
做大果蔬出口的王穎冬一年創造就業崗位3000多個,做強木材進口的於志明培養諸多員工成為木材加工領域的創業者,被贊為“老闆培訓師”。取材自俄羅斯的椴木菜板、實木傢俱上都印有“百年口岸”商標,他說:“這是我註冊的品牌,為了讓人們記住‘百年口岸’綏芬河。”
綏芬河擁有兩個中國一類口岸,中俄大型集裝箱貨車在公路口岸穿梭,承載物資的兩國列車在鐵路口岸換裝。2019年,綏芬河口岸過貨量1170萬噸,是1987年恢復開通邊貿時的12倍,年均遞增7.8%;口岸過客量120.7萬人次,是1987年的49倍,年均遞增12.5%。
伴隨綏芬河自貿片區2019年設立,“一區”引領“七區”聯動的協同發展格局形成,盧布現鈔使用、俄公民入境免籤、離境退稅等政策疊加,推動綏芬河的貿易領域向多邊合作拓展、貿易結構向多元支撐轉變、貿易往來向便利通關提升。
因邊而興,因貿而盛。1975年建市之初,綏芬河城市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餘額僅有25元;2019年,綏芬河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餘額155858元。如今,人均生產總值、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儲蓄存款、人均擁有小汽車數量等多項經濟指標始終保持黑龍江省領先。
回顧來時路,綏芬河商人們的第一單生意都意義非凡。王穎冬用一件羽絨服換來俄羅斯姑娘的一對耳環,於志明用俄羅斯椴木打磨第一塊菜板,李大成用6個月時間將一件T恤透過網際網路賣出國門……這些都是他們致富生意經中的珍貴一筆,見證了曾經邊遠封閉、貧窮落後的邊陲小鎮,成長為一座繁榮開放、富有活力的國際口岸名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