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據清華大學訊息,著名計算機專家李三立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4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7歲。
李三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曾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兼任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
作為微機體系結構、區域性網路、RISC和指令級並行處理研究領域,我國的首創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李三立院士還曾負責研製多臺超級計算機。
△圖源:中國工程院院士館
其中,“深超-21C”和“自強3000”分別在2003年和2004年進入全球超級計算機排行榜TOP500。
從清華“最小”大學生,到計算機體系結構學術帶頭人李三立院士可以說是清華計算機系最早期的一批系友之一。
1951年,出生於上海的他,以華東地區第9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彼時,清華尚未成立計算機系。
當時,1935年出生的李三立年僅16歲,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考入清華大學時,是當時全校年紀最小的一個大學生。”
到了1952年,清華大學就成立了無線電系。李三立此後也在該系學習、畢業。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無線電系負責電真空教研組的孟昭英教授,被李三立院士稱為“把我帶上學術研究道路的帶路人”。
1954年,為了培養師資,尚未正式畢業的李三立就被調到了電真空教研組,和其他教師一起學習新技術。
孟昭英教授還給了李三立一個任務,讓他負責建立“電子離子器件實驗室”。
根據李三立院士回憶,在他公派赴蘇聯留學之前,這個實驗室裡接納了一批從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其他系轉來的學生做實驗,這批學生後來就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計算機專業畢業生。
而李三立本人正式進入計算機領域,要從1956年說起。
當時,我國正在制定“12年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計算機列為4項緊急發展專案之一。
因為這個契機,1956年9月2日,李三立乘上通往莫斯科的列車,前往蘇聯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做列別傑夫院士研究生。
在此期間,清華自動控制繫於1958年正式成立——也就是計算機系的前身。
於是,在1960年李三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之後,就加入了自動控制系最大的教研組550教研組,並出任教研組副主任。該教研組主攻計算機方向。
1972年,李三立出任724任務總負責人。
所謂724任務,是當時旨在為我國尖端國防科技服務的一項國家重要科研任務。
此任務的成果724機,“多次圓滿完成十分重要的(國防)任務”,是1970年代中國各大學中用於尖端科研計算的最大規模計算機。
在此之後,李三立還負責完成了102程控計算機。
該計算機被用於加工精密儀器部件,在實際應用中讓精密加工效率提高了幾十倍,使得我國在當時進入到該領域的國際先進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在與國外學術界中斷了10餘年聯絡後,李三立和唐澤聖、金蘭、盧開澄、鄭人傑等5人組成了清華計算機系教授代表團,赴美國訪問。
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他們走訪了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21所學校和研究所,蒐集了大量教學計劃、教材、研究報告,並結識了許多計算機界的學者,特別是華人學者。
這為後來國內計算機專業教學、研究,以及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派遣年輕教師留學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源:中國工程院院士館,李三立和他的研究生們
另外,李三立院士也是國內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技術的倡導者之一,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虛擬暫存器結構”。
進入21世紀後,年逾花甲的李三立院士仍活躍在超級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中。其負責研製的“深超-21C”和“自強300”都曾進入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分別是2003年的第146位,和2004年的第126位。
△圖源:清華大學;右為李三立教授,左為馬群生教授
李三立院士過往的榮譽還包括,曾任國家攀登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學科評審組召集人,IEEE中國分部主席(1995/96年)。
R.I.P.
參考連結:
[1]https://mp.weixin.qq.com/s/AgOPEdthd5SD8V8nt-UOiQ[2]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2075/index.html[3]https://mp.weixin.qq.com/s/q-F0y-_58KgFG00oglwpzQ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