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封鎖中國半導體行業後,國內受挫的不僅是一些高製程的晶片,很多儘管並未被壟斷但長期依賴外國進口的行業也依然受到了衝擊。因此,中國只能試圖在全領域發展自身晶片技術。這不,國產半導體巨頭紫光國芯就正式官宣,一款速率高達16Gbps的GDDR6控制器晶片已經發布,這意味著中國晶片領域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領域。國產晶片破局或只是時間問題,美國這次恐怕要白忙活了。
據紫光國芯介紹,中國國內市場上用於主機、顯示卡和AI計算等領域的控制器晶片往往都來自於AMD和英偉達等廠商,一方面是由於微軟系統本身的高度依賴性,另一方面也是經濟合作下的必然。不過這次紫光集團打入了GDDR6控制器的領域,並且其所用的工藝也是在這一領域較為先進的12nm工藝,這意味著該行業中又將面臨“中國製造”的強力衝擊。
結合中國2025年要求晶片自給率近70%的目標,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即便在一些顯示卡和主機裝置上依然有著外國公司的標,但其核心也有極大可能徹底成為了一顆“中國芯”。這一方面是中國自主國產化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在面臨美國封鎖時“圍點打援”展開的一場戰鬥。由於被封鎖的高階晶片需要是時間和經驗而不是理論突破,所以再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都無法一蹴而就,但這場國內的“晶片熱”對其他晶片產業的發展無疑是注入了充分的活力。
由此帶來的直接結果就像多年前低端“中國製造”席捲全球一樣,高階晶片的國產也必然會將曾經的“壟斷市場”衝散,壓低這些企業的利潤。如此一來,封鎖技術帶來的最終結果也就變成了對這些企業自身的打擊,到時候再怎麼不想合作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打破壟斷並不意味著就要壟斷,“中國製造”向來擁有相當強的包容性,而科技和社會發展下,單中國的需求就在不斷增大,而全球市場又在中國的推動下發展不停,那麼這些企業其實也就不用擔心生存。中國從很久之前就指出,中國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做大蛋糕”,而不是尋思怎麼分現有“蛋糕”中最多的一部分。壟斷和霸權終究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合作發展才是未來的正途。
對於美國的封鎖,很多人都會認為中國長期在晶片領域沒有存進,因此才會被卡脖子。但如果考慮到中國發展至今的時間和做過的事,再考慮下美國那源自“萬國”的科技霸權就會意識到,國產企業最終的破局只是時間問題。目前美國能夠對中國實施封鎖的技術早就已經不剩幾個了,在美國製造業外流的同時,技術和人才也在不斷流出,那個曾經自詡為“民主自由燈塔”的美國已經再也沒有了優勢,中國所需要做的只是堅持合作發展,投入更多精力,半導體這樣追趕基本沒有理論障礙的技術並不能封住中國多久。
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始終要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為基礎,這是中國發展至今最為重要的依仗,中國的優勢源自美國自身問題導致的“失道者寡助”,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逆潮流者必然會失敗,而跟隨世界大勢發展的中國儘管會面對種種阻礙,但總有“破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