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家機構離場,監管“真空地帶”的網路互助何去何從?

曾經炙手可熱的網路互助正在逐漸降溫。繼百度燈火互助悄然下線後,美團互助亦退出網路互助“戰場”。近日,美團互助釋出公告顯示,該平臺將於1月31日24時正式關停。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網路互助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前期被使用者高增長帶來的低成本、低分攤等“幻覺”漸散,面向求助的困難群體獲利的商業模式矛盾逐漸凸顯,且陷入分攤變高導致使用者規模減少,使得分攤進一步升高的惡性迴圈。

那麼,身處監管“真空地帶”的網路互助平臺們路在何方?在上述人士看來,網路互助模式未來兩極化發展可能加劇,需要開闢細分市場,逐漸迴歸慈善本質。

數家機構離場,監管“真空地帶”的網路互助何去何從?

數家機構退出網路互助市場

根據美團互助公告,該平臺將於1月31日24時正式關停。1月15日-18日期間,會員將陸續收到全額返還的分攤費用。同時,1月31日24時之前確診大病的會員,自確診日起180天內,可透過“美團互助”線上頁面提互動助金申請,美團互助將對此提供合理的互助金賠付,全部費用由平臺承擔。

在此之前,美團互助使用者達到千萬級,行業內僅次於相互寶,其落幕可謂引人唏噓。

公告稱,自上線以來,美團互助已經公示分攤18期,共幫助382個患病會員。此外,公開資料顯示,美團互助上線於2019年6月,於2020年4月公示第一位受助者案例;2020年6月,該平臺升級為首個“不限病種”的大病互助計劃。

為何美團最終選擇關停互助平臺?公告顯示,這是因業務調整,並稱關停後將繼續聚焦公司主業發展。

實際上,美團互助並非業內首家退出市場的互助機構。2020年8月,成立於2019年11月、運營未滿一年的百度燈火互助表示,由於參與成員人數少於50萬,為保障使用者權益,將依法終止燈火互助計劃,並於9月9日下線,同時將互助資格及分攤義務同步終止。

對此,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評價稱,百度燈火互助關閉的直接原因是參與的總人數比較少,難以形成有效的、穩定的風險分攤與管理費用分攤。

康愛公社創始人張馬丁則分析稱,網路互助平臺關閉,可能是因為互助的商業價值不高,對主業幫助不大;同時,互助的運營難度較高;另外,網路互助需要較長期的運營,一旦進入正軌考慮到使用者利益,無法關停;最後,網路互助處於監管要強的時期,監管成本會不斷提升。

商業模式惹爭議

然而,對於頭部網際網路機構的接連退出,李文中認為,存在共性問題,即由商業企業推出的社會公益性互助平臺在商業模式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容易引發社會質疑。

事實上,自2011年首個公益性質網路互助平臺上線以來,歷經行業探索期、規範期和2018年至今的技術創新期,網路互助行業發展迅速,但是與此相伴的商業模式爭議一直揮之不去。

《2020年網路互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全年,我國數十家網路互助機構對約1.5億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服務,全年幫助了4萬人次,互助金額規模超過50億元。

然而,激流之下暗潮洶湧,不斷上漲的分攤金與下滑的分攤人數引發熱議。以某頭部網路互助平臺為例,從分攤金額看,2021年1月一期的人均分攤額為5.28元。2019年全年該平臺分攤額僅有24.12元。到了2020年,分攤額增至90.56元,同比大增275.46%。從分攤人數來看,2020年11月第一期,其分攤人數尚在1.058億人,12月第一期降至1.033億人,到了今年第一期則已經降至1.01億人,短短兩個月退出人數超400萬。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網路互助群體成熟、年齡增長、引流成本變高、主辦平臺補貼減少以及逆選擇的增加,網路互助“低成本幻覺”將會逐漸消失;同時,這一模式還存在老年群體保障難以為繼、互助平臺倒閉導致前期投入“打水漂”的風險。

李文中也認為,當前互助平臺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客戶資源再難以大幅增長。“這就會帶來一個問題:過去那種靠客戶高增長而掩蓋的低分攤假象將難以繼續;而分攤款的上升又會引發一部分成員退出,這又會進一步提高每人的分攤額,形成一個惡性迴圈。”李文中如是解釋,並認為這可能會是很多網路互助平臺近期面臨的共性問題。

而2020年9月,銀保監會打非局更是發文直言,網路互助平臺本質上具有商業保險的特徵,但目前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標準,處於無人監管的尷尬境地。

為何網路互助備受監管重視?李文中解釋稱,商業企業運營互助平臺背後的正常商業模式是藉助互助平臺獲得客戶資源,然後向這些客戶推銷保險產品與服務。然而,這個商業模式與本身的社會公益性定位是容易引發衝突的。

以水滴公司的運作模式來分析,零壹智庫指出,該公司主要是透過水滴互助、水滴籌公益平臺將使用者聚集起來,為水滴保險商城引入客戶和流量進行商業變現,三者的轉化關係為:先透過水滴互助和水滴籌聚集起關注捐贈、眾籌以及需要幫助的使用者,提供平臺讓大家進行互動,由於這批客戶具有保險意識,因此為水滴保險商城積累了原始客戶群。

“既然是基於商業目的運營互助平臺,就難免會出現平臺推廣時因利益驅動而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引發社會事件。而且,由於缺少監管,是否所有平臺都能夠真正保證其社會公益屬性和非保險屬性是很難保證的。”李文中介紹稱,有些平臺就逐漸建立起了資金池,涉嫌非法經營保險業務,同時也會帶來金融風險。他認為,未來加強對互助平臺的監管勢在必行,因此一些互助平臺退出的深層次原因更可能是基於合規性與企業發展角度考慮的。

未來發展路在何方

“互助平臺的洗牌在所難免,接下來,會有機構陸續退出市場,將客戶釋放給其他平臺。”有分析人士直言,那麼,未來的網路互助平臺將何去何從?對於這一問題,業內有不同聲音。

有業內人士預測,首先,未來網路互助可能會僅在頭部留存三到四家機構,而其餘的可能會逐漸消亡;其次,網路互助未來可能會更加偏向個性化經營,如針對三高、慢性腎病患者等特定群體提供互助平臺;最後,未來網路互助應該會納入監管,並回歸公益屬性。

“網路互助不需要走向保險。”對於網路互助未來發展方向,張馬丁如是評價,並表示互助平臺應追求穩健和長期可持續發展,將短期利益放一邊。他認為,互助除了商業運營的可能,也有公益運營的可能。“康愛公社沒有任何商業推廣,靠服務費也達到了贏虧平衡,說明作為公益運營也未嘗不可,不一定非要進行周邊的商業開發,當然這要視運營主體的商業訴求而定。”對此,張馬丁舉例說明。

“互助平臺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如果在不修改《保險法》的前提下直接將其納入商業保險監管,那必然要求平臺改變運營模式而歸化保險,這樣其本身相比商業保險的優勢將不復存在。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李文中表示,支援允許保持社會公益性的互助平臺繼續執行,只是要建立一套適合其模式與特徵的監管制度,加強對其監管。

眾託幫聯合創始人龍格則認為,網路互助在過去六年多的發展已經基本得到驗證,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他表示:“超過1億的使用者還在享受普惠健康保障,可能不同機構對網路互助有不同看法,但它的價值不容否認,問題不應過分誇大,未來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進行統一監管,以有利於網路互助健康、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而對於消費者,李文中建議,當前如果財務允許可以更多地考慮商業保險,因其執行更規範、利益更有保證;如果因為財務限制而選擇互助平臺,那就應該選擇那些大型、運作相對規範的平臺,避免利益受損。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周菡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24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家機構離場,監管“真空地帶”的網路互助何去何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