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啟示錄:消費者回歸理性,618只和眼睛有關

每當“618”來臨的時候,消費者很難忍受住折扣的誘惑,停不下購買的手。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購物,折扣對於購買的影響力還是那麼大嗎?本文作者將從三個方面分析消費者理性與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84%的消費者在電商大促時進行理智消費,而不是衝動消費。如果消費者是理智地比較折扣,那麼集中的大促銷和分散的小促銷還有差別麼?

觀點:消費者的腦子可能是理性的,但是眼睛是控制不住的非理性。

消費者需要資訊來完成理性的決策。而他們能“看到”什麼資訊,完全不受理性的控制。

伊利諾伊大學的丹尼爾·西蒙斯做了著名的“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被試者需要觀看一個影片,並回答“在影片中穿著黑色衣服的同學一共相互傳了幾次球”。被試者基本都會答對傳球次數,但是當被詢問“你是否看到有一隻大猩猩走了過去?” 大部分人都回答“沒有看到”。

資訊爆炸、商品爆炸,使用者的注意力成為了最稀缺的資源。而這最稀缺的資源,使用者通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使用。

這隻大猩猩明明白白的出現在使用者的視域中,但是使用者就是“看不到”。消費者是這樣的矛盾體,他們理性而周密的比較著資訊,但是又不能決定“看到”什麼樣的資訊。

電商行業裡,有各種滿100減10元的小促銷,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促銷、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促銷……

這些小促銷和618大促銷相比,可能折扣力度都是差不多的。而平臺方花費重金砸大促的優惠、賣點、砸渠道、辦晚會、打造大IP,並不是為了在“理性的決策”中更勝一籌,而是為了贏得“注意力的大逃殺”。逃離大猩猩的厄運,適應這種“非理性”的情況,讓消費者能“看到”資訊。

如何讓資訊被使用者“看到”?普通的做法是讓資訊來的更猛烈一點。

小時候電視上的“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XX”,長大後電梯間的“婚紗照去哪兒拍,XX旅拍”。變化的是我們的媒介,不變的是資訊傳遞方式。

視覺的更加鮮豔、廣告語的不斷重複、危險、性暗示的內容、從靜態到動態……透過增加資訊的鮮活度、頻度、強度、覆蓋度等,從而讓刺激更猛烈一點。

除此之外呢?

更好的方式是著眼於資訊之外,也就是資訊在消費者腦中的“聯想”。透過外在的資訊 內在聯想,對消費者進行強刺激。

英國曾舉辦只允許用6個單詞的微小說大賽,有限的文字,卻會讓人腦補5萬字的小說,這是“聯想”的力量。

輸入的資訊非常少,但是因為資訊激發了腦中的“聯想”,從而產生了強刺激。對消費者來說,最強的刺激永遠是“All about themselves”。

舉個栗子。對於巴甫洛夫的狗來說,只需要一段鈴聲就可以分泌唾液,因為在他的腦中形成了“鈴聲→骨頭”的關係。

為了分泌相同重量的口水(emmm,有點噁心哈),當只有外部資訊時,可能需要把1根直徑5cm,長度20cm的骨頭擺在狗狗面前。但是如果有了內在聯想,需要的是一段清脆的鈴聲。

如何獲得這種聯想呢?自己建立,或者搶別人的。

首先,建立自己的聯想。品牌可以解決信任問題、解決認知問題等……我們常說要建立品牌資產,說到底,就是“品牌聯想”——品牌和功能或者情感訴求之間的關聯。

京東618起源於2010年前後,起初還叫“月黑風高,老劉專場”,特點是不定時的放出超越底價的商品。如今,618大促已過10年,在自主建立品牌聯想方面,持續的大型促銷和小型促銷相比具有天然的優勢。每年的活動,都在持續的增強這種聯想,提高品牌資產。

其次,搶佔別人的聯想。天氣好,自動就會心情不錯。優美的音樂,可以讓人放鬆。一些元素可以激發消費者腦中“思維定式”。使用這些元素就可以使用其附帶的“聯想”,讓資訊更具有穿透力。常見的可以激發消費者思維定式的元素有:大眾、低發生機率、互惠、稀缺、權威……

1)大眾

思維定式: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消費者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阿里在雙十一凌晨公佈1小時內銷售額XXX億、電影上映次日馬上宣傳票房已達XX萬。姜太公公曾經認為這些是給分析師看的成績單,但實際上是給消費者的一張催款單。

已經這麼多人在買了,你還不買?從眾的原因是消費者心中的3個動機:儘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確決定、用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獲得他人的認同。

紛繁的促銷那麼多,天天都在降價。618大夥都在囤貨,此時購買省去了對比的時間,減少了預期後悔的機率,然後隨手發個朋友圈“這個月又要吃土了”。

2)低發生機率

思維定式:資訊發生的機率越小就越重要。

1995年,宜家開始以低於市面10克朗的價格出售熱狗(宜家售價5克朗,市面售價15克朗)。宜家創始人的定價原則是“心動價格”——即不能比一般商家低一點,而是要低到瞠目結舌不得不買。之後,宜家又將此策略更改為“10個熱狗策略”——即在宜家建立10個像熱狗一樣具有“心動價格”的產品。

同樣採用“心動價格”的還有Costco。Costco烤雞3鎊重,售價只要4.99美元,Costco的財務總監在接受CNN採訪時說:“為了保持4.99 美元的價格,Costco 每年損失3000到4000萬美元” 一個看上去不可能、對比性強、超出預期、非常態的資訊,更容易被“看到”

3)互惠

思維定式:消費者接受善意後,激發償還的義務。

第一步,給與使用者優惠。

第二步,索要更多的付費。免費的商品、折扣的優惠、贈送的樣品看上去是一種促銷手段,但是同時也是一份禮物。在贈送的同時,激發了使用者的虧欠感。

我是一名電視機和音響銷售員。客戶購機時可以挑選一年到三年不等的質保服務,但不管賣出的合同是哪一種,我所得到的獎勵都是一樣的。我意識到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購買三年的質保,所以,一開始我總是勸他們購買這種時間最長、價格也最高的合同。這樣一來,要是客戶拒絕了我真誠推銷的三年質保,我就得到了一個絕妙的機會,後退到相對便宜的一年延長質保上。事實證明,這種手法非常有效,因為平均起來,我70%的顧客都買了延期質保合同,而部門內其他銷售人員賣出的比例才只有40%左右。

——整理自《影響力》

4)稀缺

思維定式:越少,價值越高。

電影限時上映、促銷限時促銷,透過製造稀缺,提高價值。

5)權威思維定式

消費者傾向於服從權威。超一線明星、10億投入、一流製作團隊、大IP、好的畫面質感,似乎我們經常被權威所欺騙,但是又一次次的服從權威。

消費者的腦子可能是理性,但是眼睛是控制不住的非理性。如何成為看得見的大猩猩?激發內在的聯想。可以透過自主建立聯想(品牌資產)或者搶用別人的聯想(有些元素可以自動激發出消費者的“思維定式”)。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如果消費者是理智地比較折扣力度,那麼集中的大促銷和分散的小促銷還有差別麼?

大型促銷並不是為了在“理性的決策”中更勝一籌,而是透過大規模發行,贏得“注意力的大逃殺”。大促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維護“IP資產”,另一方面大預算可以更好的投資那些能激發“思維定式”的元素。

上一部分是從消費側思考的618啟示。如果從發行側來思考呢?

作為平臺方,京東的物流、倉儲、流量等是給予入駐商家的核心能力。而集平臺之力打造的618,也是對商家的賦能——促銷IP賦能。618更像是一個大IP,就好像迪士尼的米奇一樣。各個商家只要在自己的商品上印上米奇,就可以享受到粉絲們對於米奇的喜愛。同樣,參與618的各個商家負責提供各種優惠,而京東負責製造流行,打造IP。

有限發行和大規模發行,是常用的兩種營銷發行策略。有限發行模式下,低營銷投入,產品透過口碑不斷的發酵。大規模發行模式下,高營銷投入,在最短時間內製造最大的聲量,集中轟炸產生勢能,突出重圍。口碑的發酵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大規模發行模式,透過大預算購買使用者能夠“看到”的元素,搶佔時間。

有限發行和大規模發行哪種模式最優?那要看是想要推“產品”還是製造“流行”。

如果要製造大眾流行(電影、音樂、服裝、新品上市、降價促銷),或者要宣傳的內容有時間限制,通常大規模發行的效果會遠比有限發行要好(詳見下文華納 vs NBC 的case)。

在零售中,“大型促銷”、“新品釋出”絕對是和流行文化最為沾邊的了。618、雙十一等都是採取的大規模發行模式,目的是製造大眾流行。

我們看下被同樣規則操縱的行業——電影行業。華納兄弟和NBC的掌門人,分別採取不同的策略。

1999年,霍恩擔任華納兄弟的總裁。霍恩會從每年要出品的25部電影中,挑選四五部最有望得到認可的“大片”進行投注,給與最高的製作和營銷預算。

2007年,朱克晉升為NBC公司的掌門人。他的理念是降低製作費用,降低風險。他放棄大IP,轉而關注售價更合理的小IP,減少內容的製作成本,不僱傭片酬過高的一線明星和製作團隊……

幾年後,霍恩領導下的華納兄弟成為歷史上唯一連續11年創下超過10億美元票房紀錄的工作室,併產出了《哈利波特》系列、《宿醉》系列的大片……

而NBC從第一淪為第四,朱克也被稱為“史上最具毀滅性的媒體負責人”。客觀來說,所謂的大製作、明星、特效、製作團隊、影評人的評價等,都不會影響消費者對一個電影的評價,他們只是想聽一個好故事。同時,“大片模式”也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賭注。一部電影的製作週期通常幾年。在幾年時間內,消費者的品味可能改變,製作團隊可能注水跑偏,競爭對手可能捷足先登,一切都有可能。

但是電影公司依舊在“大片模式”下樂此不疲,並且依賴此模式生存。用高風險,換取高回報。因為大預算購買的“這些元素”能夠決定使用者是否走進電影院,這部電影是否能被“看到”。在極短的視窗期內,積攢音量,製造流行。而大眾被這種流行的浪潮裹挾被著“看到”。

霍恩說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吸引觀眾走進影院。我們希望製作成本更高的電影能夠招攬更多潛在的影迷。觀眾喜歡明星,這要花錢;觀眾喜歡特效,這也要花錢;而且你還得讓觀眾知道影片上線的訊息,所以宣傳造勢絕對少不了,這當然也要花錢。如此一來,一年能夠製作的大片就是真的很有限了”

——整理自《爆款:如何打造超級IP》

集平臺之力打造的618,也是對商家的賦能——促銷IP賦能。

有限發行和大規模發行哪種模式最優?

那要看是想要推“產品”還是製造“流行”。如果要製造大眾流行(電影、音樂、服裝、新品上市、降價促銷),或者要宣傳的內容有時間限制,通常大規模發行模式的效果會遠比有限發行效果要好。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如果消費者是理理性地比較折扣力度,那麼集中的大促銷和分散的小促銷還有差別麼?618、雙十一等都是採取的大規模發行模式,目的是為了製造大眾流行。

電商的造節模式已進入下半場,從黑五、雙十一、618、年貨節……

各類電商的玩法、促銷節奏、價格策略已經趨同,一片同質化競爭的紅海。此時研究618大促,更令人好奇的是:“當消費者已經迴歸理性,集中的大促銷和分散的小促銷有差別麼?”

首先,從消費側來看消費者時非理性的。

其次,從發行側看採取的大規模發行模式,目的製造大眾流行,提供促銷IP賦能。

姜太公公,微訊號公眾號:grandpa_jia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產品老流氓,終身學習者。致力於研究產品方法論,解決小白PM的疑難雜症。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460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東啟示錄:消費者回歸理性,618只和眼睛有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