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網路祭祀怎能變成“奇葩祭祀”

近年來,網路祭祀活動興起,成為清明節新氣象。然而,有媒體近期調查發現,由於缺乏必要的規範和監管,一些網路祭祀亂象也隨之而起:有人惡搞給活人建網墓,有些平臺收費套路多,甚至借名人、烈士“吸金”,有些平臺出現了封建迷信的祭祀用品。

相比傳統祭祀活動,網路祭祀活動具有諸多優勢,比如沒有火災隱患,沒有時間空間限制,等等。加上相關網路平臺提供的祭祀服務越來越全,背景音樂、墓碑、蠟燭、鮮花、焚香等一應俱全,所以,無論是平時還是清明節,很多人透過網路平臺緬懷先祖、祭奠英烈、寄託哀思等。

然而一些網路平臺提供的祭祀方式,並不是綠色、健康、文明的,而是充斥著不少奇葩亂象,不僅十分荒唐,而且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如活人遭惡搞被祭拜。網路平臺設定的烈士紀念館,本該用於紀念英烈,但一些普通人、虛構人物也被列入,這種無序化、娛樂化傾向影響了嚴肅性。

對於網路祭祀平臺出現的亂象,有運營網站方表示,沒有相關部門的支援,很難核實使用者資訊的真實性。但其把皮球踢給相關部門缺乏說服力,比如活人遭惡搞被祭拜,說明平臺沒有嚴格稽核死亡證明;普通人、虛構人物列入烈士紀念館,也說明很容易稽核的資訊卻沒有認真對待。

記者體驗8家網路祭祀平臺,其中7家沒任何稽核,另外一家稽核流於形式。這印證了平臺方未盡稽核責任。而且,某民政部門主辦的網路祭祀平臺也同樣如此,更讓人難以理解。雖然某些逝者去世時間久遠無法提供死亡證明,嚴格稽核影響老年網友註冊,但網路祭祀不該兒戲。

這類平臺出現種種亂象,主要是為了商業利益。一方面,不嚴格稽核、管理逝者資訊,節省了稽核和管理環節的相關成本。另一方面,主要精力用於設計複雜的供品道具和套餐體系以賺錢。甚至為了賺錢,提供封建迷信的祭祀用品。這暴露出平臺眼裡只有利益沒有規則和商業倫理。

坦率說,網路祭祀活動種種奇葩亂象,不僅破壞了祭祀活動的嚴肅性,會給公眾造成不良影響,也會影響網路祭祀平臺形象,不利於倡導綠色、文明的祭祀方式。同時,侵犯部分人的合法權利,甚至構成犯罪。所以,只有採取有效措施治理網路祭祀活動之“亂”才能迴歸文明祭祀。

治“亂”基礎是完善法規。我國現行管理殯葬的法規是《殯葬管理條例(2012年修正本)》。這是當初基於傳統殯葬活動制定的,所以沒有涉及網路祭祀的相關內容。希望及時修訂該條例以適應網路祭祀活動,約束網路祭祀活動中的種種亂象,其中,關鍵是明確平臺和監管部門的責任。

就眼下而言,不用坐等新法規的出臺,也應該依據現有制度來治“亂”。比如《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規定,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應當向上網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務,並保證所提供的資訊內容合法。網路祭祀活動中的活人被祭拜、出現封建迷信祭祀用品等,都不符合法律規定。

另外,一些平臺借名人、烈士“吸金”,以及讓虛擬人物等進“烈士”紀念館,也不符合我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的立法精神,應該予以糾正。而活人遭惡搞被祭拜現象中的受害者,也不妨以自己人格權或名譽權等受損,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格權益,倒逼網路祭祀平臺管理規範化。

作者:馮海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30 字。

轉載請註明: 來論|網路祭祀怎能變成“奇葩祭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