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itlaoyou-com,作者丨韓志鵬
線下“1元店”的生意再起波瀾。
這廂,阿里宣佈將在上海推出首家“1元更香體驗店”,精選120萬產業帶商家的貨品,全場1元價格出售;那廂,號稱“中國最大十元店”的名創優品更新招股書,2019財年營收93億元,擬募資約6億美元。
一張一弛之間,揭開新零售大幕的阿里也瞄準了“1元店”生意,而深耕線下十餘年的名創優品,也走到了新的里程碑。業務動向之外,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多次在公開場合“嗆聲”馬雲,直言“新零售是偽命題”。
兩家不時擦槍走火,背後深意何在?
名創優品、阿里“1元店”、拼多多……這類商業形態背後,都有著C2M模式的烙印,而伴隨產業網際網路的加速迭代,C2M模式或將成為零售及電商業態的大勢所趨,但各家孰優孰劣、孰強孰弱,實則未見分曉。
這道命題的答案,也關乎於對電商新零售的終極拷問。
名創故事10元的資料線、15元兩支的護手霜、15元一副的耳機……主打日用小百貨的名創優品,號稱超過95%的產品價格低於50元,不少消費者直言:“10塊錢買根資料線,就算壞了也不可惜。”
但“十元店”的招牌,名創優品是如何立起來的?
吳曉波曾評價名創優品是“撕掉了零售終端價格虛高這最後一層紙”,包括渠道的陳舊與沉重,以及品牌商對價格的貪婪控制。吳曉波還強調,“競爭的要點也許真的不在線上或線下,而是工廠到店鋪的距離。”
簡言之,C2M就是名創優品成功的基石,革除傳統分銷商、經銷商層層盤剝利潤的模式,極致壓縮產品從出廠到消費者的距離。截止目前,名創優品超過80%的商品,是從全球700多家工廠中直接訂製採購。
例如名創優品旗下有一款產品叫名創冰泉,瓶子設計採用了圓錐形,但生產時找了超過50家工廠,最後找到的供應商,在三個月內打版100多次才最終定型量產。
壓縮鏈路的過程中,名創優品給曾經的工廠白牌打造品牌效應,中間環節利潤率在無形中增高,而名創優品的店面多以加盟模式為主,走輕資產化路線。
最新資料顯示,名創優品目前在全球擁有4200家門店,合作超過800家供應商,去年GMV達到190元;另外,截止2019年的6月30日,名創優品毛利率達到26.7%。
如今,接近上市的名創優品,即將達到新的里程碑。
名創優品成功的背後,實則是消費升級的體現。從字面上理解,類似盒馬這樣,面向新中產人群,提供高質保鮮的產品、極致高效的到家服務,或許才稱得上消費升級。
但從供應鏈上考慮,過去數十元、上百元的資料線和耳機,現在統一隻賣到10元,甚至更低價格,這是工廠直採模式在發揮作用,也同樣是消費升級的新模式。
“名創優品的產品不會經過任何分銷層級,保證了店裡70%的產品可做到標價10元還有錢可賺。10元是一個黃金價位,這一定價不會讓中國消費者產生任何購買負擔,輕鬆消費,解放一代年輕人”,葉國富說。
這正是名創故事的基石所在。
伴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以C2M為代表的名創優品正在激流勇進。但在光鮮靚麗的A面背後,名創優品則有海水與火焰共存的B面。
2015年至今,名創優品一直被侵權官司纏身。中國法院裁判文書網顯示,2015年到2018年間,名創優品運營方廣東葆揚共涉及20多起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商標權糾紛,而僅在去年7月,其就涉及了60多起有關商標、專利權的法律訴訟。
侵權爭議背後,名創優品還喜歡diss阿里,主角便是葉國富。
作為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葉國富經常會在公開場合“打誑語”,他曾表示,“名創優品被無印良品、優衣庫、屈臣氏列為全球最可怕的競爭對手。”
另外,對於阿里,葉國富也不會“嘴下留情”。他表示,“馬雲入股了蘇寧,依然改變不了蘇寧今天店員比顧客多的命運;馬雲入股了上海百聯,除了拉幾個股票漲停板之外,沒有任何的意義。”
而對馬雲提出的新零售理念,葉國富早在幾年前就表示,“新零售是一個很大的偽命題,新零售如果是線上+線下的話,是一個巨大的坑。 ”
葉國富曾在一次採訪進一步解釋稱,新零售並非簡單的“線上+線下”,而是以產品為中心,利用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購物體驗,縱向整合從研發、設計、生產、物流到終端的價值鏈,創造更大價值,提升運營效率。
一言一行之間,各家目標指向不同。
葉國富的“產品中心論”有其道理所在,但對阿里新零售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尤其考慮到阿里近年來的表現。無論阿里還是名創優品,在新零售浪潮中的終極彼岸不盡相同。
降維打擊阿里新零售的彼岸何在?
在2016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前後,阿里就已經深入到線下零售行業,包括試水盒馬鮮生,並且戰略投資了易果生鮮、銀泰商業和三江購物等,開啟針對傳統零售的數字化轉型道路。
不過,阿里新零售之路也可謂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2016年11月,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不足一個月,阿里旋即入股三江購物,洞開新零售改造之旅,後者股價更是連續14天漲停,創下自2013年上市以來的最高紀錄。
故事開頭足夠精彩,但結局難言滿意。阿里針對三江購物最大的改造就是上線淘鮮達專區,實現周邊三公里範圍的到家配送,但最終,部分店長向媒體透露,三江購物的淘鮮達日均訂單隻有20單左右。
三江“鄰里店”的一位店長就曾向媒體透露,“要改造就要上電子價籤,還要改造貨櫃、特批淘鮮達後倉,三江的店主要覆蓋的是周邊小居民區;上線淘鮮達對於我們來說意義不大。”
新零售改造並非一日之功,阿里&三江模式沒有happy ending;與此同時,名創優品年銷售已經突破百億元,葉國富也才有diss阿里的底氣。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事情正在起變化。
對阿里而言,“三江模式”依然是在探路,階段性的失利,也是各家平臺在新零售變局中在所難免的波折;但在技術、流量和平臺化等方面,阿里依然有不可撼動的優勢,這是其從底層出發,給傳統零售商業注入網際網路基因。
況且,在外界看來已沒有新機會的電商零售賽道,依然冒出了拼多多、名創優品這樣的新物種,並且有撼動阿里底盤的實力,後者怎能等閒視之。
阿里必須出擊。
在改造三江上失利,並不意味阿里的新零售改造滿盤皆輸。2013年雙十一,馬雲用支付寶在銀泰上“咻一咻”買了一雙襪子,意味著二者戰略合作的開始。
在2016年,阿里聯合銀泰推出“喵街”App,幫助消費者在進店之前,瞭解商場內品牌優惠、停車位等資訊;同時,銀泰和菜鳥物流打通,消費者可以線上下單,並且到店自提或者配送到家,全國數十家銀泰商場已經實現了10公里內兩小時達服務。
改造還在持續。銀泰會員與阿里會員打通,在2017年88會員節上銷售額同比增長77%;銀泰和阿里推出“淘櫃姐”短影片帶貨計劃,上線不到一天播放量破130萬……
對銀泰百貨如此,對酒類零售商1919也是如此。過去,1919的線上訂單往往會出現消費者下單5瓶酒,但送過去只有3瓶;而在1919後臺接入阿里雲後,其訂單延誤率不到1%,平均60%的訂單能在19分鐘內完成。
改變還在發生,而本質上,阿里輸出了自己在品牌營銷(線上會員、內容帶貨)、基礎服務(無線支付、同城配送)和資料中臺上的系統化能力,逐步分階段推進傳統零售轉型。
同時,阿里新零售的目標也極為清晰;無論“1元店”還是銀泰百貨,阿里將線下門店作為流量抓手,將使用者帶入自家“動物園”,體驗淘寶、天貓和餓了麼等一系列服務,從而深度留存使用者、倒逼服務升級,實現復購關係。
盤活自家流量的水池,阿里新零售的彼岸已浮出海平面。
因此,不同目標與不同的實現路徑,自然造就了阿里與名創優品的分野。前者是以平臺化的玩法改造供應鏈和消費體驗,而後者的目標就是銷售產品、帶動GMV。
對名創優品而言,其在供應鏈端有議價權,在C端搶佔使用者心智,但在網際網路化上有所短板。因此,名創優品第一要務就是“賣貨”,這也是葉國富提出“以產品為中心”的根源;而阿里入局新零售,帶來了技術、流量和品牌等一整套底層能力。
所以,阿里VS名創優品,這更像是一場“降維打擊”。
平臺化的阿里,相比線下賣貨的名創優品,二者競爭不在同一維度。如今再回看葉國富diss馬雲的“金句語錄”,這場有關真假新零售的紛爭也該見分曉了。
真假新零售的口水戰或許到了收場時刻,但淘寶的線下1元店和名創優品,都把握住了C2M這一基石,而各家電商及零售平臺關於C2M的變革,這場戰事仍未迎來終局。
C2M沒有終點過去兩年,C2M這股浪潮正席捲各家電商平臺。
和名創優品類似,平臺極致壓縮從產到銷的鏈路,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上,曾經的地方性品牌,得到了更大的品牌營銷和流量加持,而結合消費者大資料的反向定製,這些品牌也有了觸網機會。
中國社科院此前報告就指出,電商平臺透過創立工廠直購等活動,既滿足消費者追求“超高性價比”的訴求,又能幫助外銷型製造企業以“薄利多銷”打造爆款,快速開啟國內市場。
因此,C2M入局者無數。
2019年初,蘇寧拼購推出“拼品牌”計劃,為生產過硬的中小企業打造自有品牌;同年5月,該計劃升級為“拼拼工廠”,旨在利用大資料指導企業進行反向定製;
2019年619前夕,京東釋出反向定製工作五步法,包括識別潛力細分市場、挖掘消費者關注點、提供定價及產品賣點洞察、幫助品牌商大幅縮短新品研發週期、實現智慧生產和精準備貨;
2019年3月,淘寶特價版正式上線,淘寶C2M事業部總經理汪海表示,該產品是全球首個以C2M產業帶為核心供給的購物APP;
……
當下,淘寶的“1元店”可謂其C2M戰略的繼續深入,而另據艾瑞諮詢資料,C2M定製商品行業2018年約為175億元,預計2022年的產業規模將達到萬億級。
C2M成為電商新格局的關鍵詞之一,但原因何在?
自阿里提出“五新”、騰訊提出“網際網路下半場”以來,消費網際網路正大踏步地邁向產業網際網路端,針對供應鏈和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網際網路公司的新命題。
從電商維度思考,消費者已經得到充分的市場教育,物流、支付等直面C端的服務工具相對完善;接下來,針對“貨”本身的變革將成為電商競爭的題眼,這也與產業網際網路高度相關。
C2M應運而生。
傳統供銷鏈條被縮短,類似名創優品目前推出的資料線、護手霜等日用百貨,這些商品原本就是“薄利多銷型”的產品,價格會在C2M鏈路中被繼續壓縮。
“實惠,是個普適性的需求。”尤其是針對規模化生產的日用品,打造“超高性價比”依然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關鍵,也符合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顯然,在產業網際網路轉型升級的大格局下,C2M戰場還沒有絕對領先者殺出,阿里的“1元店”僅僅是開始,名創優品上市也並非終局,兩家從不同維度、不同模式攻向新零售的步伐,並沒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