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零售,不如打盤爭上游

以供應鏈管理能力著稱的名創優品赴美上市、淘寶特價版開設“1元店”推進C2M產業帶經濟、每日優鮮在供應鏈生態大會上宣佈“百億俱樂部”計劃、阿里數字農業大力佈局“產地倉+銷地倉”模式……耳熟能詳的零售商,一一都盯著供應鏈上游。

在整個零售行業中,最能考驗供應鏈能力的,非生鮮零售莫屬,生鮮供應鏈也常被認為是“最難啃的骨頭”。對於消費者而言,線上下單後半日達,甚至一小時達都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但對於生鮮零售商而言,行業正在走向深水區,一場大眾難以感知的激戰正在上演,而這刺激戰場,就是供應鏈上游。

隨著使用者履約端的完善,供應鏈上游成為了真正限制生鮮零售商發展的瓶頸,誰能

生鮮供應鏈之痛

在任何零售垂直領域,零售商為了自身人貨場流轉效率的提高,最終都會走向供應鏈的佈局與整合,但相比於其他領域供應鏈相對集中且標準化,生鮮零售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往上游佈局也變得更難。

一方面是早期國內民生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導致相關產業配套發展落後,供應鏈基礎薄弱;另一方面是我國消費品種多樣、消費文化多元,產銷兩端的極度分散讓生鮮供應鏈整合難度極大。

特殊的行業環境導致生鮮供應鏈中間環節眾多,尤其在上游農戶端,長期的小農經濟令生產單位極為分散、資訊不對稱程度高,再加上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因此大多透過熟人網路構成的農村經紀商進行第一層採購,再透過各地區產銷中間商層層採購。通常來說,想要實現“產全國銷全國”,生鮮供應鏈至少會有4個層級。

談零售,不如打盤爭上游

圖片來自艾瑞《2020年中國生鮮供應鏈行業研究報告》

多層的環節,也使得各個供應商交叉採購供貨,讓生鮮產品溯源難,最終導致產業鏈錯綜複雜。

但詭詰的是,儘管供應鏈環節眾多、層層加價,消費者買的價格貴,但商家本身卻掙得不多,整個生鮮產業鏈的利潤率也始終不高。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損耗,根據興業證券研報資料顯示,國內生鮮產品從產到銷,損耗率高達25-30%,保鮮量僅10-20%,而日本損耗率不到5%,美國損耗率僅約1-2%,差距巨大。

談零售,不如打盤爭上游

圖片來自興業證券

事實上,國內生鮮供應鏈由此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高損耗率需要長供應鏈來共同分攤風險,但長供應鏈又反向推動了高損耗率,最終導致生鮮行業規模大、效率低的現狀。

為什麼生鮮供應鏈難以提效?其中有兩方面原因,第一依舊是產銷分散,行業整合的成本極高;第二是生鮮不僅是易腐產品,還受市場、氣候、地域等因素影響嚴重,產品每年的價格波動大、敏感性高,而傳統供應商根本無法承受如此高風險。事實上,在高價格波動的環境下,生鮮供應商也並非年年都盈利。

這事實上也說明,生鮮供應鏈的改造難以從供應端去推動,更可行的方式是從零售商的角度去實現需求推動,“從終端到開端”逐步地向上整合,這也就是近年來生鮮電商爭上游的由來。

贏在第一公里

零售平臺的演進,可以看做是終端流量獲取成本和後端供應鏈效率不斷最佳化的過程。如今生鮮線上零售的終端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每日優鮮透過首創前置倉實現快速履約,盒馬正在快速投入線下門店建設,京東透過佈局便利店、美團則依託強大的外賣網路……各家都有著不同的終端服務體系和倉儲佈局。在“最後一公里”的戰事告一段落後,“第一公里”便成為生鮮零售大戰的制勝關鍵。

市場上,不同企業爭上游的方式及思路不盡相同。

阿里數字農業在產銷兩地持續建設數字集運中心,先推進“從產品到商品”的預處理及流轉,再推進“從商品到品牌”的溢價提升,試圖以自營模式構建一張標準化的數字化農產品流通網路。

美團則直採與投資並舉,一方面藉助旗下快驢已建立的倉配網路深入原產地拓展供應商;另一方面美團旗下資本自2017年起相繼投資了康品彙、誼品生鮮、肉聯邦等食材細分領域企業,進行供應鏈端的資本連線佈局,以助力旗下美團買菜、小象生鮮等生鮮零售平臺。

拼多多在2018年便提出“一起拼農貨”計劃,想透過使用者資料反哺種植端結構。拼多多執行長陳雷曾透露,截止2019年,拼多多已帶動數萬新農人返鄉創業,並一直在推進“拼購+產地直髮”模式。

另外,近段時間頗具聲量的社群電商興盛優選,則主要透過搭建平臺聚集區域市場內的近場供應網路,如夫妻店、便利店網點,以輕資產的方式對接供需兩側。在策略上,興盛優選則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深入地級市、縣、鄉鎮等下沉市場,集中助力區域市場下社群團購場景下的生鮮消費。

與深耕下沉市場的興盛優選等社群團購不同,以前置倉為特色的每日優鮮更聚焦一二線城市。今年9月,其宣佈成立“百億俱樂部”,計劃在未來五年投入100億,扶持100個億級合作規模供應商,對供應商進行研發、品牌、渠道、資料、資金、資本六大賦能,進一步強化上游供應鏈網路,按照80%源頭直採、50%聯合品牌、20%戰略投資的模式,與供應商共同建設生鮮供應鏈生態。

儘管如今零售商紛紛有了往供應鏈上游走的態度和動作,但好的零供關係、零供生態卻難以速成,其中緣由在於優質供應商的資源有限,頭部供應商始終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而長期處於博弈狀態的零供關係也一時難以全面破冰。能否構建出健康的上游生態,從某種程度上其實要看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能否“合拍”。

談零售,不如打盤爭上游

對於供應商而言,儘管它們選擇平臺仍會主要考量流量與銷量,但眾多此前被行業忽視的需求痛點也逐漸浮出水面,其中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供應商的品牌建設需求,傳統零售商通常只作為賣貨渠道,而無法賦能供應商打造品牌,這也導致供應商本身發展緩慢,無法提升毛利。但品牌建設的背後實質上是需求洞察、產品研發、產品包裝、產品迭代等一整套體系,這對供應商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

其次是科學管理的需求,如今終端市場的變化正在加速,消費者的偏好變化、市場趨勢、產品汰換都在變快,供應商因此需要更加貼近消費市場以快速做出反應。但在傳統的合作模式中,供應商離消費端距離較遠,對市場需求、價格變化的反應通常滯後一年,這便容易進入靠天吃飯的不穩定狀態,及時的終端資料反饋以及資料化管理的能力,正是零售商可以協助之處;

最後是抗風險的需求,傳統零售業,供應商壓款墊資已成常態,且流轉賬期相對較長,抗風險、抗意外能力較弱,因此也需要透過各類金融手段保障供應商的運轉經營。

可以預見的是,上述痛點將在未來更大程度地影響供應商對零售平臺的選擇。換句話說,零售平臺“爭上游”的突破口其實在於更多地滿足上游各類企業的潛在發展需求,就像它們正努力滿足各類消費者瞬息萬變、甚至是自身都未察覺的需求一樣。這也就是說,零售平臺不能再只作為銷售渠道而存在,而應該去探索新的零供關係。

零供關係的三次變革

傳統的零售時代也被稱為渠道主權時代,零售商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因此也衍生出了入場費、上架費這類行業潛規則,往往供應商在還沒有賣出任何產品時,就必須交納大筆費用購買曝光。我們可以稱其為零供關係1.0時代。

渠道強權導致了大量零供矛盾。除了常見的入場費、上架費外,常常出現大量的霸王條款、亂收費、壓佔貨款、價格衝突,甚至商超圈錢行騙也屢見不鮮。總而言之,傳統零供關係1.0的時代也是零供矛盾最為尖銳的時期。

隨著行業規範化發展、電商渠道的興起、法律法規的完善,傳統渠道主權逐漸被打破,行業也因此進入了多元化探索的零供關係2.0時期。

有人強調零供雙方的涇渭分明、各司其職,比如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侯毅便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到,“新零售關係,就是大家迴歸自己的本位,各自承擔各自的責任”;有人則透過大量終端使用者需求來獲取供應鏈話語權,例如拼多多正在透過終端流量資料推進農產品上行,實現黃崢所謂的“把‘資本主義’倒過來”……總而言之,不同企業都在摸索嘗試適合自己的零供關係模式。

每日優鮮近期舉辦的生鮮行業第一次供應鏈生態大會,以及其在大會上推出的“百億俱樂部”和種種賦能政策,也許則是想構建一種新的零供關係——從自身能力出發,從傳統零供關係中的受惠一方變成施惠一方,最終反哺整個生鮮零售閉環。

業內有人將這種狀態定義為零供關係3.0,如果我們以每日優鮮為案例可以看到,過去幾年這種關係已經解決了不少零供雙方的矛盾。

疫情期間,大多餐飲企業面臨嚴重困境,而線上零售化成為餐飲企業自救的一大出路。每日優鮮快速集結西貝、佛賓等多家線下餐飲企業,結合後者的商品開發能力,以及自身資料反哺和冷鏈配送能力,共同研發簡單加熱即食的“快手菜”。

從行業之後的發展態勢看,“快手菜”不僅僅是餐飲企業面對疫情的應急之舉,也幫助它們拓寬了使用者場景,找到了使用者增量。根據中國經營連鎖協會資料顯示,超過60%的商家在疫情後加碼餐飲零售化,進軍相對標品的快手菜領域。

在眾多供應商紛紛試水終端消費市場的當下,每日優鮮亦幫助諸多合作企業推進品牌化轉型。例如其與“壹粒穀倉”共同開發的榴蓮盒子,雙方共同打磨配方、口感、外形等等,讓它既貼近迅速變化的網紅口味趨勢,又有更符合線上售賣的商品形態及包裝,“壹粒穀倉”因此成為平臺上時常會賣斷貨的爆款。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優鮮還表示已經跑通了C2M訂單農業的模式,不僅實現了產地直採、產銷直通,還為合作方提供選種育種指導,並以大資料知道合作企業及農場的全流程的生產。最終原來2塊多的蔬菜0.99元賣,供應商還獲得了比以往更高的的利潤。前文所述那種商品層層加價、供應商卻難以盈利的情況,也因此有了一個解題之法。

談零售,不如打盤爭上游

爭上游,在棋牌遊戲中又被稱為“跑得快”。放眼整個生鮮零售行業,各個玩家正在爭相觸達供應鏈上游的深水區,一場爭上游賽跑已經開始。能夠率先建立新零供關係的企業,極有可能成為這遊戲中最先跑到終點的那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23 字。

轉載請註明: 談零售,不如打盤爭上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