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強調“種子問題”,資訊量巨大|新京報專欄

打好種業翻身仗,必須跳出種業看種業、跳出科技看科技,堅持不斷深化科技和農政體制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強調“種子問題”,資訊量巨大|新京報專欄

圖/新京報網

文|陳明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等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將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年度經濟工作重點任務單獨列出,這尚屬首次。

這次會議公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直面問題、具體部署。

針對種子問題,明確了三項關鍵任務:一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二是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三是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經濟領域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項任務都不是孤立事件。比如說,解決種子問題,勢必要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同時這也正是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打好種業翻身仗,必須跳出種業看種業、跳出科技看科技,關鍵還是要不斷深化科技和農政體制改革。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

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是種業發展的公益性基礎性工作。長期以來,國家在資源保藏方面投入巨大,但資源的研究與利用方面則顯得步伐滯後、力度不夠。

近年來,針對農作物種質資源共享服務模式單一、共享效率不高、研究利用不暢等問題,相關部門嘗試透過各種科技創新聯盟的形式加以推進,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提升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效率,關鍵是在市場機制下實現各類研發/生產機構的資源互補,這方面可以借鑑圖書文獻領域“館際互借”的做法加以改進。

這當中主要是一個利用協議問題,並沒有必要組建什麼“聯盟”,更沒有必要把所謂聯盟實體化。

如果“聯盟”邏輯是可行的,那麼幹脆把全國種質資源庫合併成一家單位就夠了。深化改革是在市場經濟框架下面做加法,不是動不動就放棄市場框架,搞排他性體制。

種子庫建設也有很多“講究”。在種質資源保藏中,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建設是一個重要內容。

現實中,很多保護點建在哪裡、建多大規模,經常是一些地方決策者在地圖上隨便圈劃產生的,並無充分的科學依據。

種子庫管理和建設主體雖然沒有直接的行政權力,但同樣系屬國家公器,不可肆意妄為。未來要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更好地保證政府與市場能夠協同高效發揮作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強調“種子問題”,資訊量巨大|新京報專欄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所謂生物育種,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對作物或畜禽品種進行輔助選育,與傳統上表型選育相區別的一套育種方法的統稱。轉基因、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都是生物育種的一部分。

中央這次之所以強調要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正是因為過去在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方面需要戰略調整。

“十二五”以來,國家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列為15個民口科技重大專項之一予以資助。但十多年下來,真正透過品種審定的只有棉花和番木瓜兩個品種,主要農作物一項都沒有。

實際上,這項技術存在強勁的市場需求,一些地方甚至倒逼出了非法制種、非法種植。這個規模有多大,局外人說不清楚。相關負責人長期用“小面積零星出現”這類話語搪塞媒體,恐怕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國際上,轉基因育種已經全面鋪開,我們進口的玉米、大豆實際上大多是轉基因品種。在這個局面下,迴避等待沒有出路。

未來,應該在更為審慎的安全監管框架下,加快轉基因技術的研究推廣,正面回應公眾關切,不斷增加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審批和品種審定的透明度。中央強調的“尊重科學、嚴格監管”,絕不應該淪為一句空話。

繼轉基因技術之後,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將是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作為轉基因重大專項的延續,“十四五”期間啟動以生物育種為核心的重大專項是大機率事件。

但如上所述,如果不解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鏈條上的體制機制障礙,單靠所謂“重大專項”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強調“種子問題”,資訊量巨大|新京報專欄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對於種業來說,“卡脖子”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實際上種業領域對外依賴度高與網際網路等高技術產業受制於人的情況有較大的差別。當然,種源上存在的一些結構性問題,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過去我們談到種源問題,通常只講作物種源,而很少談論動物種源。這主要是受到口糧安全這種單一糧食安全觀的影響,在食物安全這一新糧食安全觀的引領下,需要對全品類的種源問題進行統籌考慮。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胡冰川研究員認為,當前糧食作物種子問題不大,但幾乎全部的動物種源都存在問題,大型動物更是基本沒有破題。

據中國農科院王慧華副研究員分析,種源“卡脖子”問題主要還是出在白羽肉雞、生豬、肉牛等品類上,高階蔬菜也有一定提升空間。

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出,未來破解種源“卡脖子”問題,關鍵是要在動物和高階蔬菜上面下工夫。

連續幾年來,國家品種審定中大部分新品種都來自企業研發。2019年全國審定品種中企業獨立選育或企企合作選育品種2614個次,佔比超過60%,其中水稻品種的企業選育佔比要達到90%。也就是說,企業已經成為種業研發和創新的主體。

從這個意義上講,振興民族種業,打一場漂亮的種業翻身仗,一定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同時透過合理的激勵機制讓數以百計的科研機構以及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參與其中。

只要有充分的市場回報,企業和科學家一定會形成自主聯合,而不需要政府伸手去“捏合”;如果無利可圖,組建再多的“聯盟”也難以真正推動科技的協同創新。

□陳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陳靜 校對:危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9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強調“種子問題”,資訊量巨大|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