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OPPO、阿里、百度、360......最近新聞上這一連串的品牌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時間回到了十年前,那個網際網路企業爭先恐後搶佔手機市場的激情歲月。然而,如今他們捲土重來,瞄準的是汽車市場。
前不久的上海車展上,華為與北汽極狐推出的搭載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極狐阿爾法汽車出盡風頭,一段複雜路況上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載錄影引發全場熱議。
很顯然,明眼人都看得出,如今的汽車市場正處於歷史級的轉折點,將和十年前的手機一樣,是任何人不能錯過的良機。未來汽車將成為又一流量入口,像手機佔據如今人們生活一樣,佔據人們在車輪上的時間。
如今上下游供應鏈的成熟與新能源帶來的契機,智慧汽車已經和曾經的智慧手機一樣成了能夠大規模生產的電子產品。唯獨其中的軟體應用需要進行單獨定製,而在此領域耕耘多年,資金充足,研發能力強的科技和網際網路廠商們顯然比傳統汽車廠商在這片新戰場上更具優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宣佈造車的廠商,並不會真的親自制造出一輛貼著自家Logo的汽車。而是從系統層面進行切入,為汽車廠商提供整車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因此,雖然看起來智慧汽車是一個To C的產品,而實際上造車的廠商們是在做To B的生意。
以華為為例,阿爾法S 華為HI版智慧汽車,採用了鴻蒙OS作業系統,實現智慧手機與智慧座艙之間的關聯操作,並採用了華為的快充技術和搭載了華為自動駕駛技術。這就是一種標準的軟體定義做法,沒有這套系統的版本,就是普普通通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只有搭載了系統的版本,才擁有自動駕駛、快充、智慧聯網等一系列能力。
也就是說,以往在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上秀肌肉,是秀給消費者看的,而如今秀肌肉,則是秀給汽車廠商看的。
雖然不具備整車製造能力,但這樣一來,同樣免去了渠道、物流、維修售後等一系列負擔,而同一套方案,更可以銷售給多個不同的汽車廠商,而對於車廠來講,消費者被科技廠商的解決方案所吸引進而對產生購買,這是一個雙方互惠互利的過程。
目前,尚不清楚科技大廠們與汽車廠商在利益上是怎樣進行劃分的,但可以想見,配合國內乃至世界上龐大的汽車市場,這樣的一門生意顯然將在不久的將來帶來十分可觀的收益。
(767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