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之上,網媒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流量之上,網媒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編者按:本文為專欄作者科技唆麻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前幾天一篇關於騰訊組織架構升級的文章在瘋傳,標題叫《揭秘騰訊第四次戰略升級》,說的是4月19日,騰訊將“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作為新的核心戰略。

這也是歷史上騰訊第一次不是因為商業而是因為社會價值而進行的戰略升級。

如果說做做樣子也就算了,但把社會價值放到核心戰略,騰訊是第一個。

無獨有偶,在4月21日國家資訊中心釋出的《2020中國網路媒體發展報告》中,也提取了20家網路媒體,做出了一個綜合發展指數排名,不僅衡量媒體的發展力,也界定了媒體的新責任,大家可以看看。

流量之上,網媒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因為這是針對網路媒體的一次報告,所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傳統紙媒就沒有放進來,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頭部的老牌媒體和央媒黨媒居多,讓我比較意外的是,除了人民網和新華網這兩大巨頭媒體之外,騰訊網居然能夠力壓澎湃和央視網進入到前三,其次是今日頭條居然也上榜了,並且排名還超過新浪,可憐新浪還是最早的入口網站。

簡單說一下這個報告,事實上,國家資訊中心20年就釋出了《2019中國網路媒體社會價值白皮書》,定期給主流的網路媒體進行整體評估,並推出了系列分榜單,比方說,在今年的報告中設定了多大30個指標,綜合運用了大資料分析、問卷調查、案例研究等多種形式,然後進行評比,並且在六大維度指標裡,還進行了更為細緻的排名和評估。

可以這麼說,如果把網路媒體比喻成不同軍種,這次報告就算是一次大閱兵了。

我們也可以從中窺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比方說,人民網和新華網憑藉巨大的輿論優勢,牢牢佔據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但與此同時,商業媒體也並非毫無建樹,以騰訊網為例,騰訊網是唯一一家入選前五的商業媒體,並且在最佳公益和最佳平臺建設這兩項上,力壓其他媒體,獲得排名第一。

過去我們總說媒體需要引導輿論,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放到商業環境中,動作總是會或多或少變形,沒辦法,大家總是要“恰飯”的嘛,而且隨著網路環境的變化,使用者習慣的遷移,以及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的內容形態的出現,抱殘守缺的時代已經土崩瓦解了,而在擁抱變化的過程中,伴隨著虛假新聞、明星炒作、刷量等亂象,網路媒體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單純追求流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網路媒體該思考的是,除了做更多深度爆款的文章,如何讓自己的平臺更具社會價值。

在報告中,以影片佈局、智慧發展、平臺建設、品牌影響、大事引領、公益發展六大維度的形式對網路媒體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範本。

流量之上,網媒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過去我在媒體做記者時,大家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做好文章,所以大家每天的工作就是寫一篇篇爆款文章,但僅僅靠文章是不足以形成合力,更沒辦法形成平臺建設和智慧發展,故步自封的結果就是導致自己的戲路只會越走越窄。

事實上,不論是商業媒體還是央媒,都在探索新的新聞形態。從最早的澎湃開始,再到光明網、騰訊新聞,都開始把目光放到了短影片、5G、人工智慧等技術上,尤其是5G超高效能的無線傳輸技術和高密度無線網路技術正在推動短影片開啟一個新的想象空間。

所以在這次的評比中我們看到,比方說去年央視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在疫情期間就推出了“雲旅遊”“慢直播”等新形式,給不能外出的使用者提供全新的內容服務,而光明網則打造了一個“鋼鐵俠”的全媒體單兵裝置,僅一名記者就可以完成影片、全景、VR的同步直播和錄製,並且能夠同步在PC端、新聞客戶端以及H5等多個終端實時傳播。

再以內容建設為例,這是一個很虛的詞,什麼是內容建設?做好內容不就是內容建設嗎?事實上並不是。內容建設是說你的平臺是如何理解的內容生態,具體來說,如何平衡演算法和內容的關係,如何洞察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如何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僅僅以點選量和十萬加“論英雄”?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騰訊新聞為例,早在幾年前,騰訊新聞就提出了ConTech機制,也就是人機協同,內容共生的理念。尤其是在目前演算法橫行的內容生態下,使用者的好奇心並沒有得到滿足,反而是因為資訊繭房讓自己變的更加空虛。

ConTech的核心理念,是把人當成使用者,而不是投餵的使用者,使用者DAU和流量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唯一和核心,這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騰訊提出了ConTech,提出了演算法要和人工協同,而不是誰領導誰的問題,再在這樣的基礎上,騰訊新聞又提出了較真、知識官、謠言追溯和剔除系統等一系列貼合現在需求新產品。

以疫情為例,多少人聽信網路上的謠言,一會兒是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冠,一會兒是吃大蒜可以殺死病毒,多少謠言在網路上四處飄蕩,自媒體賬號為了流量和眼球經濟,更是肆無忌憚的傳播這些謠言,那作為平臺,到底如何作為?

這也是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如果一個平臺一方面生產優質的內容,但是卻對網上氾濫的虛假新聞、謠言毫無作為,那其實也是一種失職,更好的方法是,在謠言開始流傳之前,比他先一步抵達使用者。

再比如說公益。公益和媒體看似毫無關聯,但媒體能夠放大公益的影響力,從而在整個輿論範圍形成共識和合力。

事實上,很多上市公司都開始推行ESG模式,也就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ESG的概念在國外比較流行,歐洲資管市場以及有近一半採納了ESG投資,他強調的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不僅僅是隻有良好的業務增長資料、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目光和強力。

對於媒體來說,亦是如此,公益並不是捐款募資做做樣子,而是是不是真的在用心推動社會進步和提升社會價值來做事情。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最佳公益的評比中,騰訊新聞排名第一。這其實也證明了,商業媒體在公益上更加熱心和積極。

最典型的就是疫情期間的疫情地圖、最新進展、醫療預防、同程查詢、病患軌跡。這些工具和服務的推出,極大的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也增強了平臺的公信力。

這些事情如果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一件事,蒐集資料非常麻煩,更新量巨大,並且需要承載數十萬數百萬的同時併發,對伺服器頻寬要求非常高,並且還不能打廣告收費。

謠言亦是如此,網路上那麼多的謠言,說直接說,如果不是透過自己平臺流出,與我何干?大家各自掃好門前雪罷了,但騰訊新聞不一樣,在疫情期間,騰訊新聞在業內首創了線索發現—專家+人工智慧線索查證—自動謠言攔截—事實分發的較真技術流程,從整個傳播鏈上去切斷謠言的生存空間。

但切斷謠言有收益嗎?並沒有,這就是所謂的公益力量和社會價值。

有些時候,不是看你做了什麼,而是看你沒做什麼。不作為在某種情況下,也是一種惡。

其實報告的釋出,並不是要給大家評個孰高孰低,而是指明瞭一條明路,那就是拒絕流量效應,拒絕低俗和虛假新聞,網路媒體如果僅僅依靠追求經濟利益,那麼一定會走偏,最終走上一條不歸路,只有在這幾個維度上持續發力,才能基業長青,技術、內容、媒介都在變化,而不變的是社會價值本身。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41 字。

轉載請註明: 流量之上,網媒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