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互助平臺為何迎來“關停潮”?提心吊膽讓互助變味

本文轉自【檢察日報正義網】;

喊出“一人生病,眾人均攤”口號的網路互助,憑藉門檻低、費用少、購買便捷的特點吸引了眾多使用者,一時之間影響廣泛。然而,近期多家網路互助平臺相繼關停,繼美團互助、水滴互助之後,悟空互助也發表宣告將於4月30日正式關停。

網路互助平臺為何迎來“關停潮”?提心吊膽讓互助變味

從2011年漸次興起,繼而快速擴張,到如今急轉直下,一度火爆的網路互助平臺為何迎來了“關停潮”?作為社會醫療保障的有效補充,網路互助平臺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等社會問題。但隨著互助規模的擴大,盈利模式不清晰、分攤費用上漲、平臺修改規則等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在金融監管環境趨嚴的背景下,這些問題也預示著網路互助平臺無人“照看”、野蠻生長的時代即將結束。

當下,一個亟待重視的問題是,對於支付了分攤費用的使用者來說,目前宣佈關停的網路互助平臺應該提出適當的賠償或退回機制,讓使用者當初滿懷希望支付的每一筆分攤費用都有可彌補的空間,解除使用者的信任危機,切不可自由過度。畢竟,眾多使用者參與到網路互助中的初衷,是為了“我為人人”的同時可以“人人為我”。他們的錢,不能說沒就沒。

網路互助平臺要想走遠,

➤ 一方面需從外部監管入手,促進網路互助平臺規範化運營,避免監管真空出現,完善配套法律法規。比如,2020年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已明確將醫療互助納入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這對於網路互助來說,既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鞭策。

➤ 另一方面對網路互助平臺自身而言,要實行嚴格准入,既不能透過誤導性虛假性宣傳、承諾責任保障等方式欺騙使用者,也要對平臺發生的每個互助事件進行充分披露,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管理和使用者檢測,確保操作規範化、過程透明化。

對於規範守信的網路互助平臺,我們應該給予更多善意和理解,因為它們遵守了契約精神;而必須追問和值得反思的,是那些說開就開,說停就停,甚至單方面關停後僅以一條訊息提醒眾多使用者的網路互助平臺,這些平臺的消失對使用者造成的損失和傷害,絕不只是一條訊息提醒就可以抹掉的。

網路互助更應講究相互信任,更應遵守契約精神。少了契約精神,網路互助平臺就像是沒有“質量保障”的產品。“一人生病,眾人均攤”喊出的是互助,而真正給予公眾的是契約精神的力量和公眾對契約的信心。網路互助平臺對契約精神再輕微的忽視,都將會讓其給人以不靠譜印象,進而陷入不被信任的境地。網路互助平臺的關停公告就像“沒落地的靴子”,如果多數使用者都為所投資的保障提心吊膽時,那互助的意義可就要變味兒了。

網路互助平臺唯有持續良性運營,彰顯其契約精神、兌現其互助本質,才能在解決大眾意外的同時避免自己成為“意外”,才能既不讓別人提心吊膽,也不讓自己提心吊膽!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14 字。

轉載請註明: 網路互助平臺為何迎來“關停潮”?提心吊膽讓互助變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