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國臨夏盆地出土“日行中新猛鴞”,原來貓頭鷹以前不是“夜貓子”!怎麼判斷的

由 秋長紅 釋出於 科技

貓頭鷹是典型的夜行性鳥類,它有著極強的夜視能力,通常都會在夜晚出來活動和捕食,但據多家媒體報道,我國科學家新發現了一種貓頭鷹的“祖先”鳥化石,分析認為它並非夜行性鳥類,而是白天活動的!

​《光明日報》3月29日有文章顯示,我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於3月28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在位於青藏高原東北緣的臨夏盆地中發現了一種晝行性貓頭鷹化石,其生存年代距今約600萬-950萬年前,屬於中新世末期,研究者們根據其眼睛後面顴骨尾部的一個大的腫塊形突起認為這是一種晝行性鴞形目猛禽,並將其與北鷹鴞和鵂鶹類貓頭鷹組成的猛鴞類歸為“姊妹群”,命名為“日行中新猛鴞”。

↑日行中新猛鴞生活場景復原圖,圖片來自網路

​這次發現的遠古貓頭鷹化石也是首次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鴞形目鳥類化石,為古生物學家們研究貓頭鷹的演化史提供了證據,也為研究晚中新世青藏高原周邊古生態狀況和古北界鳥類的區系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中新世的動物

​在生物學分類中,貓頭鷹屬於鳥綱中的鴞形目,因頭部特徵和貓很相似,故名貓頭鷹,這種鳥在全世界的分佈很廣,除南極洲之外各洲均有分佈,目前已知有一百三十多種,其中我國大致有26種,貓頭鷹的夜視能力非常強,至少是人類的100倍,所以它在夜間能看清各種事物,活動和捕食都不受視力限制,所以才成了夜行性鳥類。

​但這也導致貓頭鷹失去了分辨顏色的能力,成了完全的“色盲”,雖然他晚上的夜色能力很強,但是它看世界的顏色基本都是灰色的,只能透過光度和熱訊號的不同來分辨物體,這是因為它的視網膜中已經沒有錐狀細胞,所以無法辨認色彩。

​但是我國科學家發現“日行中新猛鴞”並不是這樣,透過對這種遠古鳥類化石的鞏膜骨以及眼眶大小進行詳細的統計分析和比較後發現它的眼睛對光線的開放度較小,可使透入的日光大幅度削弱,這樣它在白天的正午時分也能看清楚東西,這和現在其他的晝行性鳥類基本相同,但這樣的結構卻使得貓頭鷹很難在夜晚看清東西,所以判斷認為這種一種貓頭鷹應該是白天活動的鳥類。

​研究者們還以晝行、夜行、或者晨昏出行的生活習性為特徵點對古今所有貓頭鷹物種開展了演化分析,發現所有現存貓頭鷹的祖先幾乎都是夜間為主要活動模式的,但以鵂鶹屬和中新猛鴞在內的猛鴞屬的祖先則是晝行性鳥類,說明鴞形目鳥類的祖先們也是白天活動。而晝行中新世猛鴞這一新發現則揭開了貓頭鷹由晝行到夜行的演化歷史,解開了貓頭鷹為什麼是夜行性鳥類的原因。

參考資料:

《光明日報》客戶端3月29日文章《貓頭鷹總是晝伏夜出嗎?不!600萬年前,青藏高原曾有一種貓頭鷹晝出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