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進行專案時需要跟多方面的人進行溝通,是一個整體推進和協調的作用,需要把控各種關卡;在進行專案推進時,跟各方面最好能達到一個統一的想法;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經理的堅持與妥協,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團隊成員的口頭禪變成了“我太難了”。
身為產品狗的我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經常會頂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去把事情做成,事情做好了還好,做不好的話,就比較難交代了。
由於職責上承上啟下,在協作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遊走於各方之間;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大多數擔心會發生的事情,最終的確發生了,大多數沒強力推動的事情,總歸會卡在哪一環;然而並沒有什麼辦法,除了產品,大多數的職能也確實無需為最終的結果負責。
在推進事情的過程中也總是會有各種狀況,有的時候我們會堅持己見,有的時候我們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妥協。
本文列舉了幾個高頻的角色,分別是與其他產品,與運營,與開發,與老闆,下面來分別看下。
一、與其他產品產品之間還算是好溝通,大家就看優先順序和價效比嘛;但這個又分兩種場景,一種是團隊內的,一種是團隊外的。
團隊內的倒還好,本來就比較熟,大家的目標也基本一致,刷個臉,吃個飯,再不行沒有一頓下午茶解決不了的,一頓不行那就兩頓。
團隊外的就不好說了,可能是業務上下游關係,也可能只是求別人合作;如果你們是強勢業務部門,這就比較好過,但如果你們是弱勢業務部分,這就真的比較難了。
跨團隊協作可以分這幾種場景:互利、不損人利己、損人利己。
互利當然是非常理想的情況嘛,大家都好過,但問題在於你這個利對於對方部門而言,是芝麻還是西瓜,不同大小的利,待遇當然不一樣。
不損人利己也是時有發生的,比如需要XX業務部分給提供個介面,或者需要XX部門做一些定製開發;雖然對別人沒啥大的損失,但畢竟是要佔據人力和時間的。
損人利己這種事是最難推的,比如你們需要更大的曝光入口,需要更多的流量;但上級的業務部門需要揹負著點選率和轉化率的指標,一旦放量勢必會導致轉化率下降,這樣別人肯定不願意幫你去做這種事情。
其實大家也都能理解,換個角度,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可能自己做出來的決策也是類似的。
所以啊,只能儘可能的求同存異,找雙方互利的點;實在不行,只能去求助了,自上而下的去推動這件事情。
二、與運營大多數時候,運營的目標是以短期目標為導向的,而產品的目標一般是短期目標+長期目標;不能說過完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就不過2020年了,所以有時候難免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情況。
之前和一個運營小夥伴在一個問題上爭執了很久,當時在制定一個運營策略,我們討論當用戶與商家的利益發生了衝突,這個時候平臺需要偏向於哪一方。
細節記不太清了,當時他認為應該偏向商家,因為我們是從商家手裡拿的提點;我認為應該偏向於使用者,因為有使用者了,商家才能賺到錢,才會留下來,使用者流失最終必然會造成商家的流失,並且舉了美團的一個例子。
當年團購行業對於已下單,未消費的訂單,是一概不退的,這樣平臺上就會沉澱大量的資金,商家平白多了一筆資金,平臺也能有部分資金沉澱,但王興最終決定把這筆錢退給使用者。
支援未消費的訂單退款,看上去是損失了平臺和商家的既得利益,但從長遠看來,未必是一件壞事;假定不支援退款,使用者購買的時候一定會產生顧慮,萬一我有事去不了怎麼辦,還不能退,假定支援退款,使用者就不會有這種顧慮。
現在想想,當時還是比較善良的,因為現在的我發現當時少考慮了一個限制條件,那就是供需關係。
比如同樣是做二手電商平臺,二手書和二手房的邏輯一樣麼,規則應該偏向於使用者還是商家?
個人覺得二手書應該偏向於使用者,二手房應該偏向於商家。
我的邏輯是這樣的,二手書是一個買方市場,使用者有很多選擇,使用者在哪裡商家就會在哪裡,所以平臺需要留住使用者,這樣才能留住商家。
二手房則不一樣,這是一個賣方市場,一個城市二手房的數量是存量市場;總數量就這麼多,同一個小區,你的房源越多,話語權越大,使用者要買只能來你這;所以平臺需要拓展商家,才能留住使用者。
有的時候,運營同學也會提不少需求,有的合理,有的不一定合理,可能是目標不合理,可能是方案不合理,也可能是方案和目標不匹配。
比如運營過來找你說我要用一個XX功能,這個不是現成的麼,你在上面幫我稍微修改一下就好了;但從產品的角度來考慮,這可能只是個一次性的東西,不太適合功能化,而且也不能和原有的業務耦合性太高,上線之後後期的維護成本可能也不小。
這個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一起探討一個相對更合理的方案,有的團隊運營話語權比較強,產品決策的範圍比較有限,但也需要能有著自己的堅持。
三、與開發產品和開發一直是相愛相殺的存在,優秀的開發會幫你考慮很多臨界情況,有的開發就是你說啥做啥,多了也不做。
一般老大難問題就是,這個實現不了,和預期不相符,或者效果不行。
這個實現不了在大多數開發那裡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曾經為了一個想要的效果跟開發掰持了一個多小時。
一般我會問這麼幾個問題,是技術上實現不了,還是我們目前的情況實現不了?
開發一般會balabala。
如果是技術限制,那就比較難了,如果是後者,我會接著問如果我們想實現這種效果的話,或者類似的效果,需要怎麼做,有什麼好的方案嘛?
開發一般會balabala。
這個時候你一般會獲得一些有效的資訊,比如是工期不夠,還是需要XX業務提供支援,或者是需要翻一下歷史的程式碼,按問題去找對應解決的方案就好。
和預期不相符可能有很多種原因,是文件沒寫清楚還是溝通不到位,還是理解有偏差;沒什麼好的辦法,文件寫清楚一些,多溝通,多解答疑問,不要在開發過程中玩失蹤,然後最後蹦出來說這個不是我想要的效果啊。
效果不行,改唄。
按照目前的經驗來看,一般擔心會出問題的,最終很有可能真的會出問題;如果目前來不及改,後續很可能更來不及,然後我們自己也會變成歷史遺留問題的一部分。
開發同學是我們的戰友,多次專案合作之後,在開發心目中的形象決定著後續他們跟你合作的態度;拿出你的專業程度,靠譜一些,多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尤其是資源和溝通協作方面,你會發現很多最開始你遇到的問題,後面都不是問題。
四、與老闆這個是肯定繞不過去的問題。
一般會有這麼幾種情況:
- 老闆覺得靠譜,你也覺得靠譜;
- 老闆覺得靠譜,你覺得不靠譜;
- 老闆覺得不靠譜,你覺得靠譜;
- 老闆覺得不靠譜,你也覺得不靠譜。
情況一、四沒啥好說的,覺得靠譜就做,大家都覺得不靠譜就不做,主要分歧點在二和三。
老闆覺得靠譜,你覺得不靠譜;這裡面又有兩種場景,一是經過歷史證明或者嚴密推導過的,這個就是不靠譜,二是你只是覺得不靠譜,而不知道是否真的不靠譜。
如果是前者,那你去找找資料、使用者反饋來佐證你的觀點,看看和老闆是在目標上不一致,是路徑上不一致,還是節奏上不一致;然後再看後續怎麼說服老闆,自己不行就再拉上幾個團隊成員一起。
如果是後者,把你的想法先說出來,有的時候資訊不對稱,視角會不同,看到的問題和方向也會不同。
老闆覺得不靠譜,你覺得靠譜;這就需要你能說服你的老闆,畢竟沒Ta的支援,後續推進,資源協調可能都是問題。
如果屢次都證明你的老闆的決策比你靠譜多了,那你還是老老實實多學點東西吧;如果屢次都證明你的決策比你老闆靠譜多了,那麼恭喜你,你可以考慮當自己的老闆了。
你需要的是對自己、對結果負責,而不是對你的老闆負責;很簡單的問題,你要是決策和行為都是對你的老闆負責,萬一哪天換了個老闆呢?
你已經非常適應現在環境的生存法則,突然把你丟到一個新的環境,你能適應麼,或者說你有能力去一個新的環境麼?
有的時候折騰一個專案真的挺累的,或者需要各路求爺爺告奶奶,或者需要處理各種突發問題,或者需要說服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
結果是好的固然很好,結果不好也會很令人沮喪。
但看到資料上升,看到使用者好的反饋,看到自己被同事和上司認可,那種成就感會讓你覺得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
最後,附贈網際網路生存指南,拿好不謝。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歡迎斧正、指點、拍磚…
#專欄作家#王家郴 ,公眾號:產品經理從0到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喜歡網球和騎行的產品汪,目前奔走在產品的道路上,漫漫產品路,與君共勉。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