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產學研醫”轉化的重點、痛點以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均在這場對話中有所展開。

來源| 聚美麗

作者| 大布丁

5月22日,由聚美麗主辦,暨源生物獨家冠名的“2021化妝品產學研醫技術論壇”在上海舜元會議中心成功舉辦。

在主題為《“產、學、研、醫”成果轉化的路徑和方法》的圓桌論壇上,歐萊雅校友會秘書長郝宇博士與5位嘉賓一起就推進“產學研醫”成果轉化的具體實操,圍繞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落地方案展開了討論。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5位參與對話的嘉賓分別為:東方美谷功能護膚品研究院院長/萊博科技董事長李成亮、中國科學院分子奈米結構與奈米技術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北京福納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慧博士、歐萊雅中國研發中心護膚品開發實驗室總監林欣榮、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寶潔研發高階科學家吳建新教授、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皮膚與化妝品研究室副主任鄒穎教授。

在“產學研醫”轉化這件事上,李成亮院長不僅自己做研究工作,也成功地服務、孵化過品牌, 成功上過市,經驗非常豐富。請您分享一些案例,同時,在這些案例當中,您看到了哪些“產學研醫”的機會點,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轉化過幾個品牌。我先說一下趨勢,事實上從十年前開始,整個化妝品行業就開始發生了轉變,從日用化工更偏向於生命科學,有很多研究生命科學、醫學的專業人士,參與到了化妝品的開發;另外,從需求端來看,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皮膚問題,尤其是使用化妝品最多的面部。

我們今天的話題是“產學研醫”,就是要用生命科學來武裝化妝品,在這個過程中,“醫”變得越來越重要,“研”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代表了未來行業大的走勢。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這個走勢意味著,消費者需要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產品。為什麼需要皮膚科醫生參與其中呢?因為皮膚科醫生是最懂皮膚的人群,臨床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皮膚病,需要透過更好的護理去解決,而不是隻是依靠藥物,因此護膚品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醫生從最開始發現方向,到指導配方,進行安全測試,最終到臨床的整個過程中,多維度參與功能護膚品的研發,從以前的一種趨勢,現在變成了一種標配。

大家可以看到,“醫研共創”、醫生參與品牌,正在成為逐漸上升的一種趨勢。我想繼續問李老師,在與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合作當中,您認為還有哪些環節可以進一步改善,從而提升效率,進一步幫助消費者得到更好的服務和產品,把“產學研醫”成果轉化做得更好呢?

做化妝品,如果要跟醫生合作,最關鍵的是要找一個適合的醫生。比如研究光老化,駱丹教授肯定是繞不過去的。每個教授都有一個重點研究的方向,都有一個發自他內心的興奮點,找到一個研究方面契合的醫生,轉化起來就會比較容易。

您認為在“產學研醫”的轉化上,去找相匹度最高的合作伙伴,效率是最高的,這個洞見我非常認同。就契合度來講,李慧老師是有天然優勢的,因為您之前在中科院做奈米碳材料的研究,後來又跟導師一起成立了一個相關的產業,請李慧老師分享一下在相關產業轉發方面的心得。

我之前在中科院化學所,有一個實驗室叫分子奈米結構與奈米技術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是國內第一個以奈米命名的實驗室,也是引領國內奈米技術發展的實驗室。

2018年我從化學所出來以後,跟老師一起創業,目前正在產業化發展的一個原料叫富勒烯。我們在把它作為化妝品原料落地開發之前,一直是用做藥物的開發。在藥物的開發過程中,我們研究清楚了這個原料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認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把它轉移到化妝品行業裡來之後,發現業內對這個原料有很多的質疑。

其實市面上很多年前就已經有一些化妝品用了富勒烯原料,為什麼同是富勒烯原料,在化妝品行業就有這麼多質疑的聲音呢?有質疑安全性的,有質疑它是個炒作概念的,因此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解決來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把市面上已有的含富勒烯的產品買回來,測試細胞毒性。我們曾經買到一款產品,在加到十個ppm的時候細胞毒性就已經非常明顯,比雙氧水對細胞的毒性還要強,這絕對不是我們想給大家用的富勒烯原料。

2018年5月底開始,我們就下定決心,認為不能再沉迷於做藥,而是要在化妝品界,讓大家用上我們研發的富勒烯原料,不能讓這種很好的藥物原料,從化妝品的角度上失去了口碑。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後來我們做了大量正本清源的工作,讓大家知道富勒烯不是一個有毒的物質。我們現在推的富勒烯原料,在專業機構做了臨床實驗,只要合理使用,沒有任何的細胞毒性,安全性非常好,並且在加到一定量的時候效果非常明顯。

事實上,富勒烯這個技術,從製備純化到應用,到現在為止中國絕對是世界排在第一的。多年來,中科院奈米實驗室和北京福納康公司在已經投入了三億多,希望可以真正把富勒烯這個原料用起來。

在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一些技術上的小細節問題。最開始研究富勒烯在化妝品上的應用時,查閱了很多在化妝品界測試原料的抗氧化特性的相關文獻,在使用DPPH的方法測試時,買回來試劑,把它和富勒烯原料放在一起,無論怎麼測紫外吸收光譜都不變。後來發現,這是機理的不同,富勒烯不和DPPH發生反應。我們又發展了電磁共振儀、碘化鉀氧化變色等很多方式來驗證富勒烯原料的功效性。

另外,公司和化學所還聯合制訂了三個國際上首位的富勒烯標準,包括富勒烯純度、含量、製品裡面富勒烯含量等,做了大量的工作。2020年我們徹底解決了高純度富勒烯量產的問題。去年,我們從公司的銷售量上才感覺到,市面上開始對富勒烯開始慢慢有了認可,這個過程實在太漫長太煎熬了。

富勒烯這個原料,在以往一公斤要大幾萬塊錢,特別貴,有諾貝爾獎的光環,又是一個新的很科技的概念,大量的微商品牌打著它的概念做宣傳。實際上,這對於好的技術沒有起好的保護作用。所以我認為,在產學研醫各方的研究上,要在保護一些好的核心的技術和原料上多發聲。

非常認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產學研醫\"的成果轉化,其實在這個成果轉化之下有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消費者,畢竟,所有的轉化最終還是要服務於使用者和消費者。消費者對於這件事情的認知度在哪裡,接受度在哪裡,我覺得富勒烯就是個很好的案例。富勒烯的市場之前已經被血洗了很長時間,結果搞得消費者聽到它的時候,腦海裡聯想的不是諾貝爾獎,而是之前微商賣的產品。

說到“醫”,其實在研究富勒烯外用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我們最近就發現,用高含量的富勒烯成分治療毛髮的白轉黑,效果非常好。但是我們不瞭解毛髮結構、不瞭解外用機理,所以希望找到更多醫學方面的專業人士,讓專業的人把專業的事情做好,這樣對於核心原料、核心技術的長遠發展會更好。

對的,在轉化中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家各自在各自的領域,把研究做紮實。

接下來的問題想請問林欣榮,歐萊雅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集團,也是研發投入最多的化妝品集團,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歐萊雅集團在“產學研醫”轉化上是如何做的嗎?

從研發端來講,化妝品是非常交叉的學科,其中包含皮膚科學、化學、製劑、生物工程、光學等等,因此它的可能性非常多。

我認為,我們對化妝品科學的認知基本上不超過2%,面對著大量的未知,所以在研發端要審慎,謹慎,不要貼標籤。

從“醫”的角度看,醫生們對於皮膚的結構,對病因、病基的理解很深刻,他們在這方面有深入的想法,而且有多年的研究。化妝品企業和醫生們在這個領域去深度合作,並且互相借鑑,機會特別多。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同時,醫學對策和化妝品對策是互補的。醫生採取的手段是治療的、監控的、管控的過程;但化妝品對於消費者來講,是一個日常的過程。各自領域新興的研究結果、研究中不同的關注點、知識的共享等,是二者互補的重要內容。

在化妝品的轉化中,不能隨意對一些原材料貼標籤,這個觀點我很認同。“產學研醫”共同的開發,醫生、企業等多方要透過不同的角度,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在審慎的基礎上交叉融合,這對於研發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會。

我們的使命是在於給消費者帶來更大價值的產品。化妝品的研發是非常交叉的學科,所以需要“產學研醫”合作,在不同維度上進行短期、中期和遠期的共創,並且不要把自己的觀點輕易地作為判斷的標準,這是我的分享。

我發現今天台上的嘉賓,都是溫和派的,雖然我Q了三次,希望大家聊一些我們碰到的問題或者困局,但大家好像始終都在迴避,那我來提一個問題吧。

我在化妝品行業做了十多年的產品開發和研發相關的工作,目前國內在“產學研醫”轉化時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最後面向消費者的產品端,產品品質感還有待加強,越好的產品,越高的技術,更應該以最好的品質去面向使用者。

我相信這就是富勒烯當年面臨的問題。技術本身拿過諾貝爾,也有效,可是直到今天為什麼在消費者甚至一些專業人群眼中仍存在負面印象呢?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當時我們給市場和消費者的產品品質不夠,結果導致這個技術在消費者端的認知出現了偏差,越高的技術,認知門檻是越高的,當我們呈現給消費者的產品品質不夠的時候,就會產生巨大的質疑。

這可能是我自己認為,在“產學研醫”轉化過程中很重要,並且有很大改善空間的一個環節。因為我看到過很多很好的科技轉化的產品,在我拿到這個產品的時候,心裡都會有一個問號,這還是那個高科技嗎?為什麼蓋子都打不開,為什麼字都印錯了?

這裡我講兩句,我的認知是,所有的先進的科學,離消費者都比較遠,技術的天性,是不容易被認知和使用的。

我認為在轉化過程當中,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這個技術有沒有對現有產品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有沒有改變生活,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出發點。

第二點就在於轉化,我覺得最基本要做的事,是從行業端了解需求,以及從消費者端識別產品使用上的痛點,再進行產品設計的改進,尤其是改善它的實用性。

我們做過消費者端的觀察並最佳化,就像大嘴博士所說,產品內料應該裝在瓶子裡,還是罐子裡?開啟的方式是怎樣的?還有它的膚感、顏色、香味等,我們要從各個方面,把產品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標識出來。

這在化妝品產品設計上是很重要的,可能跟今天論壇所說的產學研醫有點距離,但從化妝品企業的研發端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

是的,這也是核心之一。接下來想要請教一下吳建新老師。吳老師在中國藥科大學任職,之前在日本學習工作,在化妝品行業從事了相當長時間的研究。正好可以請吳老師分享一下,在產學研醫的轉化路徑當中,以及在消費者端的產品呈現上,中國和日本有哪些不一樣的點,有哪些是日本做得比較好的,值得中國同行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我的經歷跟其他幾位不太一樣。我是80年代中國藥科大學畢業以後留校做老師;後來去了日本留學;90年代加入了日本寶潔,在日本研發中心做化妝品的研究開發;2019年因為中國藥科大學要成立一個化妝品專業,我就回來做一些橫向、縱向的教學和研究。

以我個人在日本的經驗,簡單談一下我的認識吧。

從化妝品的發展來看,在法規上,日本大約比中國提前20年進入了中國現在這個時候。大概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有一個新法規,要求企業對質量實行責任制。當然,現在中國的化妝品市場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形勢非常好,研發進步得也非常快。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中國和日本的不同,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地方。

第一是“研發體系”的概念。研發和研發體系完全不一樣,研發體系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從原料的使用,配方的開發,包裝、容器的選擇,功效、安全性的評價,穩定性的考察,以及生產、包裝、銷售之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售後的服務。

第二個是關於相互的瞭解。以“產學研醫”四方為例,應該在坦誠的基礎上,對可以公開的部分進行公開。有一個愉快的、相對自由輕鬆環境,對達到“多贏”的結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質量的制定和控制。質量是什麼?質量是由安全、評價、穩定性以及消費者反饋等多方面組成,需要從開發貫穿到消費。其中涉及到質量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在日本,質量的標準一般是由研發來制定,由QC來檢查,一旦標準定好之後,要100%按照這個產品標準去檢查。

感謝吳老師。我想吳老師揭示了一個成果轉化路徑當中,非常重要但是很隱秘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大家在做轉化的時候,更願意去摘低垂的成熟的果實。通常是“老師,你有什麼專利,我給你市場化一下”,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有效率、高質量的成果轉化的前提,是科研人員、品牌、產品經理等多方有充分的認知,進行充分交流,達成風險共擔的意識,再去談後面的成果轉化。而不是跑到你家後院來問,“你家有什麼果子,我摘一個拿去賣”,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對化妝品行業來說,尤其是在今年,“產學研醫”是個很熱的話題,大家都希望醫生在行業中扮演更多的角色。接下來有請鄒穎老師聊一下,在成果轉化的路徑上您有哪些看法呢?

今天非常高興,產學研醫各方的精英都齊聚一堂,也聽了大家很好的見地。

我作為皮膚科醫生,同時做了十幾年的化妝品安全性、功效性評價以及化妝品的不良反應監測。在現在這樣一個大好的形勢下,我認為醫生在整個產業中,應該發揮一個貫穿始終的,能幫助轉化和應用,讓消費者最大化獲益的閉環的作用,而不是隻起到某個點的作用。

首先,醫生是最近距離與消費者、患者直接接觸的人,能發現他們的痛點。醫生在參與產學研轉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當然了,從機制上只靠醫生是沒辦法研發出一個好的化妝品的,需要在做的各位真正把它轉化出來,變成可以使用的、好的化妝品,所以,我也同意我們是交叉學科。

今年是功效大年,幾家歡喜幾家愁,有很多小的企業已經有了生存危機。經常有企業來問我們功效檢測要怎麼做,你們能做什麼。化妝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評價我們做了很多年,現在國家強制要求的比之前要多,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說明我們的產業正在朝著一個更健康、更規範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可以發揮非常好的作用。

今年國家釋出了關於二十幾條功效檢測要求的新法規。其實我最怕企業直接問我,”鄒醫生,我有一個產品,需要怎麼做,多長時間,多少錢”,我會說我回答不了。因為一個好的產品,你首先要告訴我,它能對皮膚產生怎樣的影響,它有什麼樣的功效,你們準備宣稱什麼,然後我再來做。

在功效大年,在未來的發展大潮中,企業如何立於不敗之地?首先要有好的研發基石,同時在功效評價中,透過醫生的科學性評價,來提供一些有力的證據來證明產品品質。這樣不管是從醫生端、產業端還是消費者端來看,都是一個福音。

此外我想再補充一點,我做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十多年,其實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當我們的產品經過了前面這麼多的複雜的過程,使用到消費者身上之後,可能會發現一些一開始沒有意識到的、或者在上市後大範圍使用之後出現的問題,我們再將問題反饋到研發端,加以改進和最佳化,形成一個閉環。在這個過程中,能促使我們的產業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作為我們醫生在化妝品產業中發揮的作用,我總結一句話:“產學研醫”是大勢所趨,皮膚科專業所趨,助力行業朝著更好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是醫生的職責和願景所在。

·END·

看完不妨給個在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069 字。

轉載請註明: 學術與技術的對話:“產學研醫”如何實現從口號到落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