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遭遇疫情重創。
Strategy Analytics預估,2020年Q1,全球汽車電子市場需求至少會暴跌8%。便攜電子消費市場則更加慘淡,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研究,2020年Q1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17%;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12%;膝上型電腦同比下降2%。
智慧可穿戴裝置,因為與醫療健康緊密相關,成為唯一不降反升的消費電子品類。
Strategy Analytics釋出報告稱,第一季度全球智慧手錶出貨量同比增長20.2%,達到1370萬部。其中蘋果公司的Apple Watch以55.5%的市場份額保持第一,穩據半壁江山。
蘋果Apple Watch在2020年Q1的全球出貨量為760萬部。非常巧,從華米科技5月12日披露的Q1財報來看,其可穿戴裝置2020年Q1的總出貨量正好也是760萬部。
押對健康賽道,華米迎來空前機遇
智慧可穿戴裝置作為離人體物理距離最近的電子產品,在疫情期間可以對人們管理、維護自身健康起到更多作用,這一點通過了市場的檢驗。因此早已錨定可穿戴裝置健康領域的華米科技,迎來了前所未見的難得發展機遇。
2018年華米科技自有品牌建設卓有成效,自有品牌營收貢獻率高達33.1%。在2018年底,黃汪曾經和華米核心管理團隊一起探討一個問題:智慧可穿戴產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當年微信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因為給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創造了核心價值。這個問題引發了他們的思考,經過一整年的多維度思考,他們最終得出的答案是-健康。
因此在2019年12月30日,黃汪釋出了標題為《邁向下一個十年:構築全球健康生態,做使用者最信賴的夥伴》的全員信,在信中他宣佈將公司的使命升級為“科技連線健康”。也對華米科技短、中、長期目標進行了清晰的定義:
短期,成為“雲芯端”的可穿戴產品與服務供應商,領跑全球智慧可穿戴行業;
中期,建立強大的人體健康資料分析引擎,內建健康大資料平臺,推動全球健康產業進步;
長期,構築全球健康生態,並引領世界健康服務產業轉變的發展路徑。
總之就是全面聚焦可穿戴裝置的健康賽道。
基於如此明確的目標規劃,儘管疫情也對華米科技生產活動和國內外的營銷活動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總體來看,疫情給華米帶來的機遇,遠遠高於其帶來的危險。在華米科技的Q1收入表現中,這一點體現的非常明顯。
收入穩健、利潤暴跌,Q1財報喜憂參半
5月12日,華米科技公佈其2020年Q1財務業績,財報顯示,一季度華米科技收入同比增長36.1%至10.885億元,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0億元。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華米科技這種穩健的收入增長表現,尤為難能可貴。不過就像前文分析的那樣,收入的穩健表現,得益於人們對自身健康更加重視,而可穿戴裝置又正好迎合了這種突然爆發的市場需求。
(資料來自於華米科技財報)
當然,疫情的影響只是一方面。
對比華米過去兩年的收入表現,不難發現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華米科技的出貨量和收入就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從時間上推斷,小米手環4於2019年6月11日釋出,小米手環4的發售時間和華米出貨量、收入暴漲時間正好契合。再考慮到消費電子商品的季節性波動特點,2020年Q1華米科技可以保持收入穩健增長,其中必然有小米手環4 的突出貢獻。
華米科技首席財務官David Cui也表示:“我們實現了自有品牌產品和小米手環4的穩健銷售,第一季度的銷量為760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5.7%。”
小米手環4為華米貢獻了可觀的出貨量和收入,但小米的產品向來利潤率很低。再疊加疫情對其供應鏈、生產和銷售的負面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華米的盈利表現慘不忍睹。
財報顯示,2020年Q1華米科技的毛利率為22.5%,而去年同期為27.2%,毛利率下降明顯。淨利潤同比下降75%至1920萬元,而去年同期為7530萬元;經調整後淨利潤同比下降73%至2550萬元,降低至上市以來的最低值。
總之,在小米和疫情兩大關鍵因素合力影響之下,華米科技在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穩健增長,利潤大幅下滑,交出了一份喜憂參半的業績答卷。
華米的“去小米化”疑雲
從一季度財報中,可以看出與小米的合作關係,會直接對華米具體的收入、盈利表現產生決定性影響。但是華米科技作為小米生態鏈中表現最突出的企業,它和小米合作關係始終籠罩在層層疑雲之中。
2013年,黃汪去CES逛了一圈,回來就開始做智慧手環。2013年底,小米才剛剛啟動“生態鏈計劃”,雷軍定下5年內孵化100家智慧裝置製造生態鏈企業的目標,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成為負責人,稱其為小米的“二次創業”。也就是在這一年年底,在小米生態鏈總監孫鵬的牽線搭橋下,小米透過控股公司投資聯合黃汪成立華米科技。
之後的發展大家都瞭解,2014年小米手環上市,銷量迅速爆發,在全球可穿戴市場中橫掃對手,多次成為全球銷量冠軍。但是從2015年開始,華米就著手打造自有品牌Amazfit,推出自己的智慧手環和智慧手錶產品。從那時起,關於華米想“單飛”的輿論聲量就越來越大。
到2018年,自有品牌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提高至33.1%,達到歷史最高點。華米科技“去小米化”貌似成了一個既定事實。
更可疑的是在2020年4月13日,華米科技的運營主體——安徽華米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劉德退出董事行列,新增張曉軍為董事;華米科技 CEO 黃汪的持股比例從約 54.89% 變更為 99.40%,董事陸雲芬的股權比例從約 0.33% 變更為 0.60%。
後來華米科技官方出面解釋,這是正常的工商變更,小米依然持有其已發行股本的14.5%,是其第二大股東。
但是2020年是華米和小米合作的關鍵年份,華米和小米在2017年10月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在2020年10月就會到期,如果到期之後雙方不再續簽,那麼雙方的戰略合作關係或許就會迎來真正的終結,華米就可以徹底完成“去小米化”。
華米還離不開小米
或許再等幾個月,華米就可以完成徹底的“去小米化”,成為脫離小米生態鏈最成功的企業。但是華米對此並沒有表現出有多少期待,相反,華米很不安。
2019年是全球可穿戴裝置市場發生重要轉變的一年,這一年在腕帶裝置領域,智慧手錶的需求增長速度壓過了智慧手環。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以銷售智慧手錶為主的蘋果、華為、三星市場增速都超過了三位數,而以銷售智慧手環為主的小米,銷售增速甚至沒有跑贏市場擴張速度。
基於這樣的市場變化,儘管小米手環4的市場表現很不錯,但是小米還是在2019年11月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智慧手錶。
市場的鉅變,小米智慧手錶的推出,讓華米直接陷入了兩難境地。小米推出智慧手錶,不可避免的就會導致華米自有品牌和小米品牌之間形成直接競爭關係;但是如果結束和小米的戰略合作關係,離開了小米的支援,華米也無力與蘋果、華為、三星這些巨頭在可穿戴裝置市場中展開競爭。
另一方面,不管華米如何糾結,事實上市場對小米的品牌認可度,還是要遠遠高於華米的自有品牌,這就導致2019年在華米的營收結構中,小米產品的營收佔比反彈增長到了72.2%。
總的來看,華米科技目前面對的就是這麼一個局面:自己押對了可穿戴裝置健康領域的賽道,但是因為目標確立的比較晚,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領先優勢。另外在可穿戴裝置市場中,其他巨頭表現得越來越強勢,所以儘管小米已經和華米構成了直接競爭,對其自有品牌發展形成壓制,但華米依然不能脫離小米的庇護。
很明顯,華米科技一直都有做強做大的心,可惜現實很殘酷,目前來看,留給他施展的時間和空間,已經越來越少了。
ci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