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什麼是中臺?這個網際網路製造的新名詞,以及與之相關的,資料中臺、業務中臺、技術中臺、組織中臺等新鮮詞彙,在2019年成為大眾熱議的物件。
說它是概念也好,是企業資訊化變革的良藥也罷,不可否認的是,阿里巴巴在2015年提出“大中臺、小前臺”戰略,以及隨後的一系列組織調整,成就瞭如今阿里中臺的階段性成果,這也讓不少技術人員陷入對企業中臺本質的思考與不斷嘗試中。
實際上,中臺這一國產原創概念拋向AWS的雲佈道師Ian MassingHam時,也是被問得一臉懵。研究分析機構Gartner則給出了他們所認為的企業應用架構方法論——MASA(Mesh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網格應用和服務架構)。
一個關於組織架構的理念,加上一套能落地的實戰方案,最終滿足企業業務發展的需要,殊途卻同歸,儘管這一概念不存在於國外的技術語言體系,但大家似乎都在追求同一個問題的解釋。
那麼,在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AI、5G等“新基建”投入的加持下,中臺的命運將向何處?有哪些需要我們達成共識?有哪些挑戰需要克服?中臺生態將如何推動和建設?
近日,由中國信通院舉辦的“中臺技術與應用發展研討會”在線上舉辦,並組織啟動《中臺技術與應用發展藍皮書》撰寫工作。圓桌討論環節,多位業內專家、產業機構、一線從業者就中臺的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核心提要:
從應用上雲逐步轉變為資料上雲,這個轉變意味著雲計算將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帶來資料運營的一種新商業模式。
中臺不是一個技術詞彙,特別是在學術界,對於中臺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技術定義,甚至在國際主流學術界也不太有這個說法。
從軟體工程裡的軟體複用,到後來的SOA、中介軟體、微服務架構,可能會跟中臺概念有比較多的聯絡。
企業真正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幾次溝通、培訓或者單個專案可以解決的,而是打造資料應用最小閉環,驗證如何資料資產化和服務化的思路,形成企業獨有的工作方法。
企業對於資料技術短期期待過高,長期估計不足,這也是當前也是整個產業發展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政府對數字中臺的重視,在中國環境下在全球來看是空前的。
中臺價值何在
中國電信政企客戶事業部產業網際網路創新專家辦技術總監張東表示,首先,中臺是企業資訊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階段,企業必須積累足夠資料資產,這些資料也將成為企業的生產要素,這些要素將為企業帶來新的價值和商業機會。
其次,企業將逐步從重視資訊化,轉向重視中臺和資料。企業的決策者也要有戰略眼光,且有魄力提前投入這種資源。儘管從技術複雜度來看,中臺建設需要有一定成本投入,後續的運營成本也會逐步提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中臺的運營成本會無限增長。企業決策者對於突然增加了很多投資,會非常困惑,但這是必經階段。
三是中臺建設和資料運營必須圍繞企業的業務展開。業務部門將業務知識搭載到中臺上,對中臺的運營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最終從業務的資料化逐步轉變為資料的業務化。
最後,從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從應用上雲逐步轉變為資料上雲,這個轉變意味著雲計算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帶來資料運營的一種新商業模式。
神州資訊首席金融行業專家崔蕾認為,中臺對金融行業的促進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提升效率。在金融行業一些專業化領域集中的處理層面,如稽核性質的業務,能夠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業務的受理,從而使得業務的處理效率能夠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減低風險。金融行業是非常注重風險問題的行業,透過中臺將優勢資源集中到中臺,進行集中性的業務處理和系統的自動化處理,可大大降低金融服務過程中的風險。以前這些風險要分散到金融單位各個分支網點或者各個垂直業務線進行管理,透過中臺可以大大降低整個風險。總體來講,中臺建設符合目前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和開放銀行建設的命題。
學術界怎麼看中臺
清華大學大資料系統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總工程師王晨指出,中臺不是一個技術詞彙,特別是在學術界,對於中臺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技術定義,甚至在國際主流學術界也不太有這個說法。
他從資料中臺的角度闡釋了個人觀點。一是資料治理,資料中臺所提供的包括資料質量、資料安全、資料資產管理的工具,在國際上可以找到相應的產品線,這在學術界相應也是比較成熟的。
二是資料湖。這個概念是國外大資料公司提出,更多解決的是異構環境下資料整合的問題。
三是資料集服務,這個雖然不是特別成熟的技術概念,但在產業界已經是一個被接受的通用做法,即將資料作為服務進行提供(Data as a service),包括原生資料的資料服務和加工資料的資料服務兩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鬍春明認為,從軟體工程裡的軟體複用,到後來的SOA、中介軟體、微服務架構,可能會跟中臺概念有比較多的聯絡。
軟體開發和執行滿足的是前端業務豐富的變化需求,市場的競爭要求業務不得不快速變化。如果沒有好的後端複用模型,沒有好的資料的抽象,新開發的業務很難從已經抽象的架構裡快速複用。這兩年,中臺也從業務複雜的大企業延伸至電子政務、智慧城市等天然需要跨多業務部門的場景。本質上,這跟20年前面臨的資料孤島、煙囪系統的打通,要求有共效能力的沉澱問題可能還不一樣。
如果一定要套一個學術的理解,其核心就是共效能力的封裝,形成服務管理模型,實現快速複用,可以把業務不斷沉澱。
中臺也許是雲上的一類應用,也或許,大資料很多能力一旦形成業務的共性,就是資料中臺的一部分。
中臺選型方法論
數瀾科技諮詢專家沈金認為,對於創新業務而言,是需要不斷試錯的,必須考慮如何接受市場考驗,快速進行調整。
企業真正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幾次溝通、培訓或者單個專案可以解決的,而是打造資料應用最小閉環,驗證如何資料資產化和服務化的思路,形成企業獨有的工作方法。
沈金強調,企業形成自身的持續推動資料中臺工作方式,可以是部分細分領域採購成熟供應商的軟體包或者服務能力,也是企業自身團隊打造的技術能力。
對於供應商的選擇,會建議兩點:一是分析如何用資料,可以考慮資料的可用性,或質量管理量化和價值管理量化;二是選擇一家懂你的服務商,特別是懂得如何推動資料中臺專案的立項,如何能持續幫助你推動資料資產持續發揮價值的方法路徑。
企業如何擁抱中臺
中國軟體網、海比研究諮詢研究合夥人汪劍眉表示,對於創新型業務而言,傳統的煙囪式系統難以支援敏捷開發技術版本的快速迭代等高要求,部署成本很高、週期長,會形成較高的成本。企業必須考慮如何更好接受市場的檢驗,快速做出調整,這也是中臺這個概念慢慢不斷在行業內被大家接受最基本的要求。
中臺主要是資料的共享和能力的共享,這個共享包括客戶的資料、產品的資料、訂單資料、流程資料,還有物流的資料、員工的資料等等。這些資料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和各個子業務模組和事業部,透過中臺能夠聚合集中在一起形成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既包括運營能力、服務能力、管理能力,也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工具、方法、系統等。
中臺的應用不是簡單的系統開發或者產品部署,而是一套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組織架構也一定需要做出調整,可能此前的專家更多是從技術角度去考慮。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中臺不僅是大型企業需要的,同時也是中小企業非常需要的,數字化企業都需要自己的中臺,對於中臺的具體分類也是需要與實施中臺戰略企業的具體戰略定位、業務模式相匹配。這裡並沒有統一標準,中臺的分類需要量體裁衣,根據企業具體的架構和業務流程,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臺建設的最大挑戰
奇點雲副總裁、數字化轉型戰略諮詢專家何夕指出中臺的三大挑戰:
一是企業對於資料技術短期期待過高,長期估計不足,這也是當前也是整個產業發展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把技術想象的過於重要,這是在短期內的表現,希望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技術解決,事實上,技術在很大層面只是一個工具。透過何種策略、何種路徑最終實現業務的提升或指標的改善,缺少長期打算。
第二個挑戰來自於中臺產業化本身。首先,技術上講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的難度,解決方案本身是通用化的,但實施是個性化的。加之資料生態的不成熟,沒有形成像國外一樣很好的SaaS生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很多非技術的個性化問題。
第三個挑戰,則是想清楚如何用這些技術,數字化轉型要做什麼樣的問題。
事實上,理想的資料中臺跟實際實施會有很大的差距,在彌補這個差距上需要做很多額外的工作。在這個所謂“理清差距明確方向”的過程中,企業本身就需要在戰略和執行落地中行程策略和路徑。
政府對數字中臺的空前重視
中國電信政企客戶事業部產業網際網路創新專家辦技術總監張東指出,政府對數字中臺的重視,在中國環境下在全球來看是空前的。
首先,在發改委、工信部等國家機關對新基建、工業網際網路的推動作用下,企業應用上雲成本正逐步降低,並有機會轉向自身業務的創新。
其次,在中辦、國辦包括整個中央辦公廳的指導和引領下,政府資訊化正轉向中臺為重點的工作方向。一網通辦、政務一體化,以及工業網際網路以外政府相關的網際網路監管、網際網路 督察等工作,基於中臺將更強調服務過程的全資料、全程的採集和管理。
然後,政府已經在城市職能化管理上充分佈局,透過多種手段,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先行先試,有城市把城市資料和城市大腦構建起來,在提升公共服務運營商水平的同時,加強城市的智慧化管理。
最後,在標準體系的制定上,尤其是資料歸屬權、隱私權等問題,產生的資料權益需要今後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並同時保護企業和個人的隱私安全。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對資料中臺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