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在平安大講堂曁《疫情後廣東保險消費調研報告》釋出會上,分析了疫情對保險業帶來的幾大影響。他指出,2003非典疫情與2020新冠肺炎疫情兩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是對保險業的檢驗。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保險行業抗風險的能力特別是科技能力跟2003年非典時期比,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保險業在疫情後有望迎來巨大發展。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
許閒透過對非典的覆盤分析時指出,中國保險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抗風險的能力跟2003年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整個行業在面對這次疫情衝擊的時候,表現非常出色。
許閒指出,此輪疫情刺激了健康險的發展。在非典期間,2003年全年的健康險的保費收入是122.4億元左右,較2002年同比增長了97.6%,而2003年的5到8月份的保費收入比2002年同期增長都在100%以上,增長非常快,這對於分析後疫情時代中國健康保險業的發展有借鑑參考意義。2003年當時整個行業對健康險產品的開發還是比較單一的,健康險未來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新冠肺炎期間,險企對於健康險的創新或者新險種的開發有了更加快速的發展和更豐富的種類。疫情期間,整個中國保險業進行了大量的創新,這些創新分為幾類,一類是很多保險公司把原來的健康保險、原來的責任進行拓展,而且不增加費率;二類是開發了一些新的險種,這些險種有些是針對特定群體的,比如針對醫護人員、公安、社群一線的工作人員等。
在許閒看來,不管是非典還是此輪疫情,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品創新。2003年主要是圍繞五類產品創新,到了2020年保險行業的產品創新思路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保險公司透過這段時間獲得使用者的資料,等到社會經濟活動全面恢復後,這些資料將會對健康保險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有了這些資料和現在打下的基礎,未來健康險可能會從短期健康險轉變成長期健康險,而且健康險有可能進一步轉化為其它壽險產品,這對保險公司來說非常有價值。”許閒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疫情下,保險行業利用科技賦能,行業的抗風險能力遠不像非典時期那麼脆弱。”許閒指出,“一方面,新冠疫情使消費者的風險保障意識有所提升,消費者更願意為保險產品買單。另一方面,疫情倒逼險企加快保險產品創新,進一步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同時加快數字化、科技化轉型,這些都將為疫情後中國保險市場的長遠發展帶來動力。"許閒如是說。
【記者】譚冰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