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鋒科技
今天凌晨一點,蘋果召開了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的開幕式,由於疫情原因,此次釋出會在線上召開,沒有臺下開發者的互動未免有些冷清。但在鋒科技看來,這場釋出會,可能是未來幾年蘋果最為重要的開發者大會,在短短的109分鐘內,蘋果的未來戰略已經躍然紙上。
在iOS 14上,蘋果推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應用疊放與元件,這兩項功能其實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駭客洩露,但在蘋果的產品展示環節中,它們呈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景。
首先是應用資源庫,在iOS 14上,所有應用佈局被高度的桌面化:多餘App的重要地位降低,你可以只保留兩頁的主流App選單,其餘的都被蘋果分類簡化到一張長列表中。
坦白來講,鋒科技並不認為此舉能帶來很大的效率提升:蘋果App的分類邏輯相對古怪,透過列表來找App的效率不高,尤其是國內環境,應用中英文混雜嚴重的情況下,列表模式近乎不可用,不過好在蘋果提供了傳統的搜尋功能,你也可以透過搜尋來查詢App。
在iOS 14中,多餘App地位的降低,帶來的是元件功能地位的上升。元件從負一級選單中解放出來,正式來到了桌面上,和你的常用App共處一室。
從元件的升級上,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到蘋果的設計思路:整理應用桌面並突出功能性。其中按照應用進行智慧分類的特性,就來自於兩年前macOS的“疊放”功能,元件則參考了Windows的動態磁貼。
蘋果不僅用桌面系統的思路來做iOS 14,也將桌面化思路帶到了iPadOS上,蘋果在iPadOS上,添加了與macOS設計極為相似的Sidebar、多級選單和全域性搜尋,如果你是Mac使用者的話,你會非常熟悉全新iPadOS的桌面設計。
哦對了,iOS和iPadOS的Siri和來電顯示介面也不再是全屏了,這又是從哪裡來的經驗呢?
答案還是Macbook。
作為蘋果對標桌面端的作業系統,iPadOS的諸多桌面化設計無可厚非,但iOS的桌面化改進又是為何?鋒科技認為,iOS 14的所有UI設計改進,都是在為年底的大屏iOS裝置做準備,也就是傳說中的6.7英寸巨屏iPhone,蘋果正在努力最佳化大屏iPhone帶來的資訊冗餘問題。
在這場釋出會中,有一項功能被低估的最嚴重,它就是App Clips。
在蘋果的介紹中,App Clips是“App主動來找你”的過程,你可以透過現實世界中的NFC標籤、二維碼等入口快速啟用App Clips,也可以在蘋果的內建應用與網頁瀏覽中快速啟用。
App Clips本質上是一款蘋果推出的輕應用/小程式功能。它支援10M以下的大小,使用者可以在急需共享單車,手機上卻沒有APP的緊急時刻掃碼,就能立即使用,並可以在事後選擇下載完整應用,賬號註冊和繳費均由Apple ID與Apple Pay一起包辦。
從目前的產品展示來看,App Clips只是一款歐美版的“小程式”應用,小型商家可以借用大眾點評(Yelp)等平臺進行呼叫,大商家可以自己搭建App進行互動。但蘋果在輕應用之下,恐怕還有別的野心,那就是蘋果推出的App Clips碼。
蘋果宣稱,App Clips碼是“探索App Clips的最好方式”,它集成了視覺介面與NFC功能,手機可以很輕易地呼叫。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既然App Clips已經支援NFC標籤和二維碼了,為何蘋果還要大費周章地推出一套可選的新標準呢?
在蘋果爆料狂魔Jon Prosser一個月前的Apple Glass預測影片中,他曾經說到,Apple Glass的資訊顯示,依賴於一種可以被iPhone上的LiDAR攝像頭識別的二維碼。理論上網頁瀏覽、購物清單和折扣介面,都可以透過掃碼進行互動,覆蓋到上街購物的各種場景。
鋒科技認為,這個“二維碼”就是App Clips碼。室外AR場景中,最難做的就是精確定位,蘋果雖然安裝了超寬頻晶片,但“掃碼”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固定方式。App Clips碼成功解決了AR應用的地推和平臺的難題,這套新標準很有可能是蘋果AR眼鏡推廣的前奏。
而蘋果在App Clips功能接受的末尾,也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這些現實物體,很快就有App Clips碼了”。
但直到釋出會的末尾,蘋果才祭出了真正的大招:基於ARM平臺設計的蘋果桌面處理器,它將搭載在Mac上,雖然英特爾平臺在未來數年內依然能獲得來自蘋果的系統更新,但Mac平臺的全系遷移預計僅需兩年時間,搭載A12Z晶片的Mac開發機本週即可發貨。
蘋果要遷出英特爾平臺的目的很簡單:1.在經歷了iPad Pro之後,蘋果認為自己的晶片設計團隊有能力勝任桌面級任務,尤其是在能耗方面優勢明顯;2.英特爾這幾年對於效能升級的吝嗇,拖了全世界電腦的後腿,就如同蘋果從摩托羅拉選擇PowerPC、從PowerPC選擇英特爾那樣,蘋果這次從英特爾跳出,選擇了自立門戶。
在軟體支援方面,蘋果提出了一系列的過渡方案:原有的Mac App可以在幾天內完成重新編譯;搭載蘋果晶片的Mac也將會相容原有的App;Linux環境的支援更加簡單;iOS與iPadOS的App可以在Mac上完美執行。除此之外,蘋果已經和微軟、Adobe一起,聯手進行蘋果晶片平臺上的軟體開發。
至少在釋出會上,搭載A12Z的Mac系統執行良好:新系統的功能展示、遊戲、微軟與Adobe的軟體相容、知名虛擬機器軟體Parallels desktop、甚至是蘋果自家的Final Cut Pro,目前都可以滿足中度負荷的桌面作業。
但在一篇叫好聲中,鋒科技要潑一盆冷水:ARM平臺在高能耗下的持續表現,究竟會不會戰勝英特爾平臺還未有定論;就算蘋果拉攏了Mac主要生產力使用者,其餘軟體的相容依然是一個未知數。譬如本次WWDC上蘋果數次提起的機器學習,在英特爾平臺就有著不小的依賴,指令集、數學核心庫、穩定性等特性仍然是英特爾上平臺機器學習的優勢。
當然,鋒科技對蘋果晶片還是持謹慎樂觀態度:從目前的demo和開發機來看,蘋果在軟體相容上足夠自信,一年前蘋果就推出了iPad App遷移到Mac平臺上的Catalyse計劃;在硬體上,蘋果的T系列安全晶片就是蘋果桌面晶片的前奏。
除此之外,英偉達、華為等機器學習模型也正在逐步脫離英特爾平臺,如果蘋果在未來積極地和英偉達等平臺進行合作,Macbook上的蘋果晶片就有希望(Mac Pro與iMac未來幾年內肯定還是以英特爾為主)。
從歷史經驗來看,Mac數次平臺遷移的時間都比較快,對於老平臺的系統支援也基本都在五六年左右,不會過於歧視Mac的老使用者。蘋果這次將遷移時間表設定在了兩年,也給了開發者充足的時間去適配,並且保證了Macbook遷移的一致性,不會出現未來幾年英特爾與蘋果晶片“兩者並行”的開發災難。
不過,之前的平臺遷移,蘋果的銷量還遠沒有到如今這般繁盛的地步:蘋果宣佈從PowerPC遷移英特爾的時候,年銷量也就200萬臺左右;如今Mac的年銷量則基本維持在2000萬臺,比例上看也呈上升趨勢,Mac平臺的使用者需求比十五年前更加繁多複雜,蘋果晶片對他們來講是利是弊還不好說。
但蘋果為何執著的進行平臺遷移,除了對自身的晶片設計能力自信之外,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桌面和移動端應用平臺的真正打通。
蘋果希望將開發者在iPhone上發揮的創造活力帶到Mac中去,而同價構的Mac可以讓iPhone App的遷移成本降到最低,從自家的圖形框架Metal、到跨平臺介面語言 SwiftUI,再到新macOS的UI向iOS靠攏的改動,都在預示著蘋果“雙端合一”的戰略目標
從庫克在2018年宣佈,正在挑選蘋果接班人的那一刻起,蘋果重新變得激進,設計團隊不再大權獨攬、開始積極擁抱開放標準、在AR、iPhone生態等方面還是大步邁進,Mac重新向專業化靠攏、iPhone也開始打價格戰,一個未來可期的聯通平臺,恐怕是庫克給未來蘋果劃定的一張圖紙。
我們看到,蘋果老將正在逐漸退去,他們手下的產品也開始變換風格:Eddy Cue的iTunes和tvOS;Phill Schiller的“蘋果味營銷”,都開始積極地聽取外界意見進行改進,而不是沉浸在過往的光環之中。
一向隱姓埋名的蘋果晶片設計團隊,也在釋出會上頻頻露面講解,而不再是營銷團隊為其代勞。工程師團隊領頭人Craig Federighi、蘋果AI團隊的John Giannandrea、晶片團隊老大Johny Srouji,才是今天的絕對主角。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對Jony Ive時代的一次矯枉過正——蘋果過於重視設計的風格,讓它的產品在消費者中的口碑開始出現下滑,也阻礙了蘋果走向更大市場的可能。
讓鋒科技來評價的話,庫克在供應鏈、技術開放上的優異表現,賦予了蘋果新一輪生機,一個懂得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的CEO,在如今的矽谷高管中也並不多見。
蘋果晶片的生態遷移以及未來的AR產品Apple Glass,可能就是庫克最後需要完成的兩件事了。